在汶川5.12大地震發生之前,“汶川”對于大多數人來說,只是一個偏遠的地名,然而對于一個從事南水北調西線工程十幾年的地質勘察工作者來講,汶川又是那么熟悉而親切。算起來,都(江堰)―汶(川)―馬(爾康)公路我和西線南水北調的弟兄們應該走過不下20次,至今依稀記得她主要的繁華街市;大地震發生后,汶川成為了舉國上下關注的焦點,也成為世人皆知的地方。藉著多年來工作中與汶川不解的緣份,我對震后汶川發生的一切的關心竟如關心自己的家鄉一樣,不能親自參加黃委會組織的抗震搶險隊成了不小的遺憾。
記得汶川5.12大地震發生時,我從蟒河口水庫工地的睡夢中驚醒,當時還以為是施工單位在開挖壩肩時放的大炮,但明顯感覺到震動的方式、方向不一樣,后來才知道發生了四川汶川8級大地震。接下來的電視新聞報道鋪天蓋地,心靈一次次被震撼,特別是大型賑災募捐晚會,多次讓人熱淚盈眶,只嘆自己捐獻的太少。電視中感人的一幕幕令人心情難以平靜,自己也多想能夠像一名英勇的解放軍戰士一樣沖向抗震救災的第一線,只可惜蟒河口工地忙得不可開交,我只好以抗震救災的精神投入到蟒河口現場施工地質工作中,勸說自己做好工作就是對災區最有力的支持。然而到汶川工作卻成為埋在心底的揮之不去的愿望,也許是因為有太多的志愿者令人感動,也許是本性中有一種挑戰困難不服輸的英雄情結,也許是為了證明自己的善良與勇敢……,總之,非常向往擔當一名危難之時顯身手的英雄,渴望親自到汶川災區為當地民眾做點具體的工作。
天隨人愿,
古城電站位于岷江支流雜谷腦河上,主要開發目標是引水發電,電站廠房距離汶川縣城僅有7
雖說地震半年過去了,都江堰-汶川公路沿途依然可以看到地震的跡象,斷壁殘垣、危房隨處可見,到處是救災專用帳篷、活動板房,各種援建單位的車輛(主要是軍車和廣東、湖南等省的地方車)在不停地奔忙著,或是架橋或是修路或在進行重建安置工作。援建者風塵仆仆,不辭勞苦,雖面帶疲憊之態卻個個斗志昂揚,他們也不知多長時間沒回家了,讓我對這些奉獻者油然而生一種敬意。臨近汶川時可以看到深秋季節灰褐色山坡上到處是新堆積的灰白灰黃色崩積物,滿目瘡痍,埋沒的路基、折斷的鋼筋水泥橋讓人意識到地震的慘烈,路邊險要處不時可以看到專職警戒員時刻在提醒過往車輛注意飛石的威脅,當地的人們似乎已經習慣周圍的一切。我的工作駐地就在雜谷腦河邊臨時搭建的幾排活動板房,除非偶爾較大震級的余震會回造成一些恐慌外,古城電站的建設者們對一般小余震早已習以為常。
懷著為災區人們做些有益事情的心情,我很快投入到了古城電站的現場設代、地質編錄工作中。據現場資料看來古城電站廠址區的地質條件遠比想象的復雜,加上地震的破壞及不斷的余震,更增添了施工的難度,電站廠址區是受震害最嚴重的工程部位,且廠房后邊坡一直處于活動狀態,變形量為1
通常情況下,規范上要求廠址區回避開各種不利地質因素,如強震區、大斷層、富水帶、活滑坡等,不幸的是諸多不利條件集中在了古城電站廠房區。在我看來,在這樣復雜的地質條件下建成古城電站,可以說是在挑戰水電工程技術極限,應該說參建各方都面臨著巨大挑戰,稍有不慎,就可能帶來諸多問題。然而工程進展到了這個階段,畏難是無用的,只有勇往直前、不惜代價攻克難關才能不負災區人民的殷切期望,才算是真正為災區做出了貢獻!我真的非常希望災區人民重建家園的堅強意志會鼓舞每一個建設者,以忘我的奉獻精神去努力拼搏,能夠對飽受苦難的汶川人民多創造一點財富,多挽回一些損失。身為其中普通的一員去參與完成這樣一個艱巨的任務既是個嚴峻的考驗也是一份榮耀,如果能給災區的人民提供一點幫助、創造一點財富,亦足以彌補我那因為災區捐款太少而留下的遺憾。
即將過去的2008年顯得那么不同尋常,特別是汶川大地震,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大地震不僅給人帶來了災難、痛苦、死亡,同時也喚醒了社會的愛心、良知以及引發了更多的人去思考生命的價值與意義,我想經過災難洗禮后的人們會更加懂得珍惜生命。我因南水北調西線地質勘察工作,而與汶川結緣,卻又幸運地與汶川大地震擦肩而過,讓人有一種劫后余生之感,愈發覺得應該在有限的生命周期內去做些有益于社會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