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9日,水利部國際合作與科技司在鄭州主持召開了《黃河河道整治工程根石探測技術研究與應用》項目成果鑒定會。來自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部工程兵科研三所、水利部、水規總院、中國科學院、中國水電顧問集團、華北水院、中國地質大學等單位的7位專家和水利部科技推廣中心,黃委會科技委、國科局、黃河設計公司等單位有關領導,以及項目完成單位代表出席了鑒定會,會議由水利部科技推廣中心主任武文相主持。中國工程院院士顧金才任鑒定委員會主任、國家防辦原總工富曾慈任副主任。
《黃河河道整治工程根石探測技術研究與應用》項目由黃河設計公司、黃委會防汛辦公室、國際合作與科技局、建設與管理局、黃科院、河南河務局、水文局等七家單位共同研究完成。該項目針對黃河河道整治工程根石探測作業范圍小、精度要求高,并須穿透渾水和淤泥層等技術難題,基于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的宗旨,在引進X-STAR和3200-XS淺地層剖面儀的基礎上,通過組合淺地層剖面儀、GPS動態差分儀、船載探測系統,并與相關軟件綜合集成,開展了現場對比試驗和工程生產實踐,解決了河道整治工程根石探測的技術難題,改變了長期依靠人工錐探的落后方法。
鑒定委員會專家在聽取了項目完成單位黃河設計公司物探院郭玉松院長作的《黃河河道整治工程根石探測技術研究與應用》專題匯報后,對技術報告和資料進行了審查、鑒定,并進行了質疑和討論。
鑒定委員會專家認為:該項目提交的技術資料齊全,數據翔實,符合鑒定要求。該項目取得了多項技術創新,一是將海洋調查專用的大功率非接觸式淺地層剖面儀應用于多沙河流根石探測,首次解決了黃河河道整治工程根石探測中的穿透淤泥層技術難題。二是將RTK移動測量GPS定位系統、淺地層剖面儀、自主開發的船載探測系統有機配合,提高了采樣密度和精度,實現了小尺度水域的精細化探測。三是自主研發的專用數據處理軟件實現了探測影像和波形繪制、航跡測線合成、反射界面追蹤、成果綜合分析等功能。該項目開發的黃河河道整治工程根石探測管理系統為根石加固的科學決策提供了技術支撐。
最后,鑒定委員會一致認為該研究成果總體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其中在小尺度精細化根石探測等關鍵技術的綜合集成方面達到國際領先水平,并建議加大成果的推廣應用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