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設計綜合甲級資質――我國工程設計行業資質等級最高、涵蓋業務領域最廣、條件要求最高的資質,自2007年增設以來,正成為全國1.4萬家勘察設計單位爭相角逐的目標。
“拿到它,意味著可以進軍我國電力、鐵道、民航、海洋、市政、軍工等21個行業的工程設計領域。”
“但據國家設定的評審標準,能夠拿到這個最高資質的設計單位也就大約50家左右。”
2009年1月,國家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第216號公告顯示,黃河設計公司成功摘取工程設計綜合甲級資質。
工程設計“50強”悄然涌現
“工程設計綜合甲級資質的設定,必將推動我國勘察設計行業的重新洗牌。”這個與班子成員團結帶領職工艱苦創業、開拓前進的黃河設計公司董事長李文學告訴記者。
據綜合甲級資質考核條件,設計單位除要具備獨立企業法人資格、注冊資本不少于6000萬元人民幣等基本指標外,重在考核企業實力。比如,近3年平均工程勘察設計營業收入不少于10000萬元人民幣,且近5年內2次工程勘察設計營業收入在全國勘察設計企業排名列在前50名以內。
同時,還要具備2個工程設計行業甲級資質,或同時具有某1個工程設計行業甲級資質和其他3個不同行業甲級工程設計的專業資質。另外,對設計單位的技術條件和管理水平也有明確的量化要求,要有設計、施工、監理方面的注冊人員、具有專利或專有技術、具有獲獎工程、參與國家標準編制等,總體包含了企業“資歷和信譽、技術條件、技術裝備及管理水平”三個方面。
據國家建設管理部門的調研,依照這些考核標準,“獲得工程設計綜合資質的企業將控制在50家左右。”“實現控制數量、提高質量的目的”。
國家新資質標準的指導思想據稱是為進一步優化行業結構,推進企業技術水平和管理水平進步,促進大型設計企業的生產經營組織方式調整,使大型設計企業向工程總承包或工程項目管理方面發展,提高競爭力。
“達到綜合資質條件的大型設計企業,可以承接所有21個行業的設計業務,且規模沒有限制,并可承攬施工總承包一級資質證書許可范圍內的工程總承包任務”。
這21個工程設計行業包括:煤炭、化工石化醫藥、石油天然氣、電力、冶金、軍工、機械、商物糧、核工業、電子通信廣電、輕紡、建材、鐵道、公路、水運、民航、市政、農林、水利、海洋、建筑。
“這個綜合資質的門檻還是很高的。”全程參與資質申報的黃河設計公司總經理助理劉剛深有感觸:“嚴格的評審標準、評審程序和激烈的申報競爭,充分說明這一牌子的含金量。”
躋身強陣行列
目前,全國已有43家設計單位拿到這個綜合資質,黃河設計公司是第38個入圍者。
李文學說,當時是下了很大的決心要拿這個資質。綜合甲級資質的設立有利于規范市場,打破行業分隔壁壘,與國際接軌。拿到這個綜合資質,原來制約市場開拓的“瓶頸”因素被打破,有利于勘察設計企業進一步做大做強。而如果拿不到,就有可能將來在大的項目競爭中被擠出市場。
參加資質申報的黃河設計公司市場部主任王蘭濤說,當初申報感覺競爭壓力很大,因為都是硬條件、硬要求、硬材料。
“將公司50多年的發展歷程在短時間內梳理一遍談何容易?而且要把最能代表公司實力的成果展示出來。”“要求出具500名專業技術人員的證明材料,但我們準備了800人的材料,還有上百項設計成果的材料和業主證明。”
為此,全公司抽調人員集中辦公,每個人都有大量的任務,每周一調度,匯總工作進展,在繁重的任務和強烈的責任感壓力下,有的同志如果跑兩次拿不到應有的材料證明,匯報未開口,眼淚便刷刷地掉下來了。
王蘭濤說,公司上下為此付出了很多,在各部門都有繁重的生產任務情況下,還要抽調人員集中辦公。“為能拿下這個資質,哪怕在生產上少收入1000萬,也值!”王蘭濤說,“20個專項甲級資質,也抵不上一個綜合甲級。”
劉剛說,在近一年的時間里,整理的材料幾易其稿,幾經反復,“摞起來足有桌子這么高”,但最終提交的5卷9冊申報材料很充實、很詳細,受到專家的好評,確保了申報的一舉成功。
報上材料后,王蘭濤一直盯著中國住房與城鄉建設部的網站。1月8日,星期天的下午,又在刷新網頁的王蘭濤突然發現了216號公告:黃河設計公司赫然在目。
申報成功了!王蘭濤迫不及待地抓起電話,給公司領導打了個遍。接著,又給參與申報的所有人員打了電話。“十幾分鐘后,市場部的全體人員不約而同來到辦公室。”“太不容易了!”
“河南省只有我們和石化兩家,水利系統也就兩個綜合資質。”采訪中,劉剛多次強調這一成果的來之不易。
為此,黃河設計公司對負責申報和參與申報的人員、部門全部給予了嘉獎。
世紀“黃河號”
李文學說,這個工程設計綜合甲級資質的申報成功,絕非一朝一夕之功,而是設計公司50多年積淀積累的結果,也是公司堅持不懈推進技術創新和管理進步的結果。
黃河勘測規劃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的前身是始建于1956年的水利部黃河水利委員會勘測規劃設計研究院,2003年改制為科技型企業。
半個多世紀以來,設計公司作為治黃技術參謀,查勘足跡遍布黃河上下,先后編制完成了上百項流域治理開發綜合規劃、專項規劃和大中型水利水電工程規劃,以及水資源利用、水土保持等方面的科學研究。近幾年完成《黃河近期重點治理開發規劃》、《黑河流域近期治理規劃》、《塔里木河流域近期綜合治理規劃》、《渭河流域近期重點治理規劃》、《黃河流域防洪規劃》,這些重大規劃均得到國務院批復,有力促進了黃河流域及西北內陸河流域的治理開發與管理現代化建設。
黃河干支流大中型水利水電工程有30多項記載著黃河設計公司的足跡:設計的人民勝利渠首開黃河下游引黃先例,黃河干流上惟一的攔河閘式樞紐工程三盛公水利樞紐,全國最大的黃土均質土壩巴家嘴水庫,黃河上多泥沙河段的第一個水力發電站天橋水電站,成功嘗試以定向爆破方式填筑斜墻堆石壩的石砭峪水庫,國內第一座建于低彈模軟弱巖層上的混凝土高壩洛河故縣水庫……
小浪底,是黃河設計公司最引以為豪的設計作品。面對世界壩工史上最具挑戰性的工程之一,他們創造了10多項世界和國內第一,也提高了中國在世界壩工史上的地位:世界上洞室最密集的水利工程,泄洪系統進水塔為世界上最大最復雜的進水塔,導流洞改建成的永久泄洪洞是世界上最大的孔板消能泄洪洞,水輪機抗磨、防護技術為世界上最先進的水平,泄洪系統出水口消力塘為壩工史上最大的綜合消能水墊塘……目前,工程循著當初的設計軌跡安全運行,發揮綜合效益,特別是在連續八次調水調沙中,力鼎千鈞,“改變了歷史上被動治黃的局面”。
歷經50多年依舊在堅持推進的南水北調西線工程前期工作,耗盡了一批批設計專家的青春年華,有些同志把寶貴的生命獻給了中國的調水事業。當前,基于黃河水沙調控體系建設的迫切需要,黃河設計公司承擔的又一干流樞紐工程――古賢水庫項目建議書階段的工作正在全力推進。
立足黃河,但他們懷揣“面向全國,走向世界”的夢想,企業觸角已經延伸至全國。“目前我們在13個省(區),同時開展的設計項目有160多個”。
特別是公司改制為企業以后,確立了“一業為主,多業并舉,全面發展”的方針。目前,黃河設計公司的市場空間已從黃河擴展到華北、西北、西南、東南等區域,并走向國外,已簽約和正在跟蹤的國際工程項目遍布亞洲、非洲、南美洲多個國家和地區,公司被商務部確認為援外工程勘察設計委托單位。公司的業務領域覆蓋了水利、水電、火電、輸變電、工民建、公路、橋梁、生態水利、市政等領域,形成了工程設計、工程咨詢、工程監理、巖土工程和工程施工、工程總承包等多元化的格局,推動了公司經濟持續快速發展。
信譽為帆
李文學說,50多年的歷史積淀,奠定了黃河設計公司的品牌基礎。“黃河設計公司工程設計綜合甲級申報的成功,應該說市場信譽和企業的科技創新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
李文學說起帶著信譽闖市場的話題,例子拈手即來。
雖然所承擔的不少工程項目山高路遠、交通不便、通訊和生活條件差,甚至面臨泥石流和山體滑坡的威脅,但黃河設計公司的始終堅定“客戶利益至上,誠信服務至尊”的承諾,有困難自己克服,靠成果質量和優質服務贏得信任,這成了黃河設計公司在市場上馳騁致勝的法寶。
云南石門坎水電站所處李仙江上游河谷兩岸地勢陡峻、礁石橫阻,氣候悶熱潮濕,暴雨甚至泥石流經常侵襲,工地條件十分艱苦,但是黃河設計公司職工顧不得這些,考慮的是工程建設,優質的服務得到了業主的贊譽。
廣州市番禺區“一村三島”堤路結合工程,是一項不同于傳統水利工程建設思路,實現防洪工程與道路、生態景觀有機結合的工程項目。工作范圍分布廣,業主要求高、項目工作量大、設計周期短,公司加強項目運行過程的生產管理與組織協調,討論解決項目技術和組織的關鍵問題,大家攻難關、戰疲勞,圓滿完成了設計工作。
蒙古OT礦供水項目涉及多方,實施過程要接受美國福陸公司旁站監理式的管控,成果既要遵循國際通用標準,又要符合蒙古的法規,設計周期短,審查環節多,協調難度大。作為項目主體設計單位,公司上下付出超常的艱辛,精心組織國內外5家公司和高校在內的項目團隊,高質量完成了設計任務。
赤道幾內亞吉布洛水電站的工作和生活條件極為艱苦,公司人員在幾乎與世隔絕、密不透風的熱帶雨林中,忍受著蚊蟲攻擊、病痛折磨等種種艱難困苦,出色地完成了任務。
公司監理的重慶銀盤水電站被大唐國際公司樹立為大唐水電監理樣板工地……
李文學坦誠地講,不謙虛地說,黃河設計公司的行業聲譽還是很好的,無論是客戶業主,還是上級管理部門,都對黃河設計公司的管理戰略、敬業態度、服務質量、團隊精神給予充分肯定。
這幾年,彰顯公司信譽的各種稱號接踵而至。全國勘察與巖土工程行業誠信單位、中國水利水電勘測設計行業信用AAA+級單位、河南省工程勘察與巖土行業AAA級誠信單位……
“這個綜合資質只設甲級,在考核內容上重點體現鼓勵大型設計企業跨行業發展,并向工程總承包和工程項目管理方面發展的指導思想,圍繞企業信譽和技術能力設定考核條件,促進大型勘察設計單位做強做大做優。”黃河設計公司總經理辦公室副主任張石中翻閱著原建設部(現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頒發的工程設計資質標準告訴記者。
科技驅動
設立我國流域機構中第一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掛牌河南省城市水資源環境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自籌建立黃河設計公司科技發展基金,榮獲國家高新技術企業……這是黃河設計公司的科研和技術現狀之一斑。
公司1800多名在職職工中,專業技術人員1200多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貼專家30多人,教授級高工90多人,高級工程師370多人,注冊建筑師、結構師、工程造價師、概預算和監理工程師等1000多人,并有多位技術人員入選全國百千萬人才工程,成為全國先進工作者、中國青年五四獎章獲得者、全國農林水利產(行)業勞動獎章獲得者、河南省首屆科技功臣、河南省優秀專家、河南省百名技術英杰,治黃青年科技拔尖人才等稱號。
據統計,近年來,黃河設計公司共獲國家級科技進步獎和“四優獎”等27項,省部級科技進步獎和“四優獎”等138項,國家發明專利3項,主編和參編國家、行業標準規范42項。
“是這支優秀的人才隊伍,成就了出色的企業。”李文學說。
“當然,公司也為優秀人才的成長創造條件,我們每年拿出公司年度總收入的1%設立科研基金,從2007年開始,每年投入資金300余萬元。”
李文學說,公司1992年以來長期位居全國勘察設計綜合實力百強單位之列,2004年以來連續被評為ENR2004年中國工程設計企業60強單位。1995年被命名為省級文明單位,2008年被命名為全國水利文明單位。1997年通過ISO9001質量體系認證,2008年通過質量、環境與職業健康安全管理體系結合認證。“這應是與綜合甲級資質相匹配的資歷。”
出海新航向
2004年,黃委主任李國英曾對設計公司提出要求:打造勘察設計咨詢行業的“航空母艦”。
近幾年,黃河設計公司按照多元化發展戰略構想,在鞏固水利強項的同時,積極進軍其它領域。設計公司的收入比例中,水利已由原來的90%變為60%至70%,基本上形成相對均衡的格局。公司近三五年的目標是確立黃河市場、國內市場和國際市場的“三足并立”格局。“不能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里,這樣,將來抗風險的能力也強”。
李文學說,工程設計綜合甲級資質的核準,是對黃河設計公司半個多世紀以來所肩負的歷史責任的肯定,更承載了黃河設計人的夢想與希望。
說起綜合甲級資質所承載的希望,黃河設計公司采訪到的幾個人不約而同都提到,去年鄭州地鐵一號線一期工程招標時,他們本來有嘗試一把的打算,但招標公告出來后,全都傻了眼,因為沒有地鐵輕軌甲級工程設計證書,這個在全國乃至世界土木工程界頗有名氣的大型勘察設計單位,竟然沒有入門的資格,“但二號線招標時,我們可以用這個綜合甲級資質參與了,至少不會被擋在投標門外”。
拿到這個資質,原來能干、想干卻拿不到的項目,甚至想都不敢想的領域,現在則擁有了通行證。近期,設計公司已經著手開辟西氣東輸、風力發電、海洋等新的設計領域。
但李文學對這個問題思考得很深。“目前看,資質條件具備了,但真正要發展,并不是那么簡單。”
下一步關鍵是企業戰略調整,結合新的形勢和條件,深化發展戰略研究,有必要重新調整業務布局及其關系,鞏固哪些傳統強項,哪些擴展規模,開辟哪些新領域,這是涉及企業發展戰略和方向的問題。
而且,當務之急是缺少人才。
對于公司的人才隊伍現狀,李文學有個基本認識,這支隊伍不錯,但缺少大師級的人物,沒有大師就好像沒有絕對優勢。但相對優勢體現在這支隊伍的團隊水平、團隊精神。另外,國際項目人才也較缺乏。也正是基于這種認識,設計公司對整體人才隊伍有規劃,特別強化人才培訓,每個技術骨干每年都要有知識更新的時間,每個單位哪怕再小也要制定員工發展計劃。自己的大項目少、類型少,就到其它單位去現場學習,確保技術上不能落后。
“有資質,市場不一定就屬于你。”“但進不去,那就失去了資質的應有作用和價值。”“人員發展意識也要變。”……2009年剛開春,黃河設計公司第一次理論學習務虛會上,大家圍繞資質升級后的戰略調整熱議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