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黃河設計公司地質工程院委派,2008年10月,我懷著支援地震災區的熱情和對青藏圣地的眷戀,義無反顧地進入了5.12大地震震中汶川,我的任務是進行雜谷腦河古城水電站和獅子坪水電站的施工地質設代工作。
作為常駐施工現場的設計代表,我經常奔波在電站不同標段幽暗深長的隧洞中,噪聲、泥濘、積水、污濁的空氣迫使人在昏暗中摸索著前行,危機四伏的工作環境讓我深刻體驗到了地質工作者的艱辛,長期堅守在余震不斷的工地更需要過人的勇氣和毅力。然而,正是支援災區、造福藏羌同胞的崇高信念支撐著我不辭勞苦地去努力工作。因為在那里我不僅僅代表自己,總覺得應該對工程負責、恪盡職守、不辱使命,以出色的工作樹立黃河人的光輝形象。一分耕耘、一分收獲,工作雖然辛苦,但我覺得積累深埋長隧洞的施工經驗對于從事地質工作是非常寶貴的。古城水電站廠址區特殊的工程地質條件使得這項工程極富有挑戰意義,它的建成勢必成為水電行業的一項創舉,而且,它太靠近強震區(廠址區距汶川縣城僅8km)。幾個月的古城水電站地質設代給了我一個重要的啟示:復雜的地質條件常常成為一項工程的重要制約因素,地質工作者肩負非常重要的責任,既要對暴露的地質現象作出評價,又要對隱藏的地質條件進行正確判斷。
7月10日,我接到了地質院領導通知,要求立即回鄭州準備到南美洲一國家開展新的工作。面對突如其來的工作變動,我一時間有些猶豫,遠渡重洋到異國他鄉去工作總感覺有些不安。但想到地質院近幾年的工作節奏,哪個同志不是馬不停蹄地從一個工地轉戰到下一個工地,沒有調休時間,沒有喘息機會。更何況以后的國際項目很可能是公司發展的方向,盡早積累工作經驗還是有益的,于是欣然接受了任務。
回到鄭州,正巧非洲蘇丹和赤道幾內亞項目的同志們凱旋歸來,他們中大多是我在南水北調西線工作的“老戰友”,曬黑的臉頰記錄了他們經歷的艱辛,樂觀豁達的談笑遮住了長途奔波的疲憊。去過的人都知道遠在非洲蘇丹項目、赤道幾內亞項目野外作業條件異常艱苦,面臨許多困難,而且與家人聯系很不方便,他們背井離鄉一去少則幾個月,多則半年甚至一年,但他們還那么積極樂觀,不畏艱險,真令人肅然起敬。他們身上那種超越自我、勇闖天涯的精神深深感染了我,然而他們卻又總是很低調,默默無聞地奉獻著,多年野外作業的磨礪讓他們在面對艱難困苦時還總是那樣的從容不迫,洋溢著一種曾經滄海的大度。面對新的艱巨任務時,他們所表現出的奮勇開拓的精神氣概令人敬佩。正是這些可愛戰友們的精神,使我更堅定了去國外工作的決心,增強了做好異國他鄉的地質勘察工作的信心。
回到闊別已久的辦公室,感覺很親切,半年來公司的發展變化非常顯著,呈現出一派蓬勃向上的氣象,令人欣喜,讓我對公司的未來充滿了希望。明顯感覺到強化管理已經取得顯著成效,公司正在走上一條良性發展的道路,我深信努力開拓國際市場就是提高公司競爭力的良好機遇。記得有一句話叫做“為生存而超越”,只有不斷超越自己才能不斷進步,才能不辜負老一輩治黃人殷切的希望。能夠幸運地成為公司當今實現跨越式發展的主力軍,既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和使命,也是我們當今黃河人共同的榮耀。
當黃河設計公司不斷發展壯大時,我們身為其中的一員定會感到無比的自豪,但愿我們每一個人,能為公司的發展壯大貢獻自己的才華和汗水。作為一名地質工作者,我當四海為家,誓為公司添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