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國慶長假剛過,當大多數人還沉浸在與家人團聚的歡樂之中,環境院海勃灣征地移民規劃設計項目組的成員們便接到通知,要求立刻奔赴內蒙古自治區烏海市海勃灣水利樞紐工地,開展移民設代工作。
其時,環境院海勃灣移民項目組的幾個成員,9月31日才剛剛回到鄭州,之前在海勃灣工地現場已經連續工作了近四個月。但是,黃河海勃灣水利樞紐工程目前已經到了最為關鍵的時刻,移民安置工作作為工程最重要也是最基礎的部分,很多問題都亟待解決,要實現自治區政府年內開工要求,在一個多月時間內具備開工條件,時間緊、任務重,刻不容緩,于是,同志們再次背起行囊,毫不猶豫地向烏海進發……
實物復核
再一次來到烏海,早已不像第一次那樣,對這里的一切都充滿了好奇,而是滿腦子的工作,因為馬上就要去烏蘭素海嘎查(村)進行實物復核。
烏蘭素海整個村子都在征地范圍內,由于歷史的原因,這個村子的人口、房屋以及土地情況非常復雜,存在很多棘手的問題,而且很多問題都很敏感,處理不好就會影響到整個村子移民安置工作,甚至會影響到整個海勃灣水利樞紐工程的順利開工,因此在進行實物復核時我們嚴格按照規范,本著尊重現實、以人為本的精神,事無巨細,只要是老百姓提出的問題,都認真地進行核對并給予解決。
10月的烏海,已進入深秋,氣溫也降至10度以下,實物復核的第一天,天氣驟變,最高溫度只有5度,雖然同志們早已預料到這里的氣溫要比鄭州低的多,已經做了御寒準備,但還是凍得渾身發抖。寒冷的天氣并沒有影響大家的工作熱情,同志們依舊一絲不茍地進行實物復核工作。
烏蘭素海嘎查位于黃河左岸,我們住在右岸,來往都需要坐船,考慮到安全因素,輪渡每天晚上六點就要停渡。眼看已經到了下午5點半,村長說:“今天的工作就到這里吧,再晚了你們就回不去了!”但此時還有五、六戶人家沒有進行復核,為了節約往來的時間,呂劍堅持說“還是復核完吧,今天復核完我們回去連夜整理一下,你們就可以進行下一榜實物公示了!”等工作完成,我們到碼頭時已是晚上近8點,開船的老鄉也被感動了,專門加開了一班船送我們過河。
如果說在烏蘭素海嘎查復核時,天氣是北風凜冽、黃沙漫漫,那么在阿拉善盟烏斯太經濟開發區復核時,天氣就是白雪皚皚、寒風刺骨。
海勃灣水利樞紐工程涉及到烏斯太經濟開發區內烏蘭毛道嘎查和九店灣兩個嘎查共27戶居民,烏蘭毛道嘎查和九店灣都屬于淹沒區,涉及戶數并不多,但是這兩個村莊處于烏蘭布和沙漠的邊緣,居民的房子分布的非常零散,復核完一戶,再到另外一戶,有時候需要走上半個小時的路程,甚至有的一家的兩處房子,復核完一處房子再到另外一處房子就要走上好長時間。復核當日剛下完雪,最低氣溫零下16℃,最高氣溫零下2℃,我們踩著厚厚的積雪,頂著刺骨的寒風,量完房子,量豬圈,數完小樹,數大樹,復核完一家又一家,等我們終于復核完之后,已是手腳麻木,幾乎失去知覺了,只覺得手是直的,腳是硬的,走路是一晃一晃的。
林中數樹
烏蘭素海嘎查是巴音樹貴治沙站改制后成立的一個村莊,村子里幾乎每家都有幾百甚至上千棵樹,這些樹有些種在地頭,有些種在路和水渠兩旁,有些甚至在耕地中與莊稼夾雜種植。
為了調查這些樹木的數量,我們需要鉆進密密麻麻的樹叢中,仔細逐棵地數。遇到楊樹、榆樹這些大樹還好,即使弄的渾身是土,還是能較輕松的鉆進去,而那些渾身長滿刺的沙棗樹和洋槐樹,基本已經連成“樹墻”,根本找不到“入口”。負責這次零星樹調查的是我們海勃灣項目的兩位女將――袁永齡和張志芳,工作中,她們手上臉上都被劃出了傷口,即使這樣,兩人眉頭也沒皺一下,咬著牙堅持了兩天,數了近四萬棵零星樹。
晚上回到宿舍后,才發現衣服、褲子上都掛滿了樹枝上的尖刺,連鞋底都被很多根又尖又長的荊棘扎透了,可當想起配合工作的地方干部們滿意又佩服的表情,同志們心里依然是甜滋滋的。
雪中打樁
11月中旬的烏海氣溫早已經降至零下二十度,刺骨的北風裹著烏蘭布和沙漠的黃沙漫天飛舞,此時烏海也迎來了入冬以后的第一場暴雪。
為了完成自治區政府盡快對海勃灣水利樞紐工程進行打樁定界的指示,項目組張舫同志會同業主單位、自治區土勘院、阿拉善盟地方政府四方一起,在茫茫冰天雪地中,開展了對工程征占范圍內的居民遷移線、耕地征用線、林草地征用遷移線、工程管理范圍的打樁定界工作。
雪后的沙漠到處都是白茫茫的一片,景象甚是壯觀。但就是這場“美麗”的大雪,卻給打樁工作帶來非常多的困難。由于沙子本身就很松軟,再加上被大雪覆蓋以后摸不清情況,陷車就成了家常便飯。每到這個時候,大家就要下車推車,有時候一兩個小時還走不了一公里,大家開玩笑的說:“能在沙漠里開車得需要A+照!”遇到汽車進不去的地方,大家就要徒步前進,冰冷的雪水和泥沙凍在一起,把大家的鞋子裹了厚厚一層。
阿拉善盟日夜溫差很大,早晚特別冷,根本進行不了野外工作。為了加快進度,我們每天上午九點出發,下午五點結束,中間不休息。午餐就是每人一個燒餅,一個雞蛋、一瓶礦泉水。雖然吃的是涼冰冰的食物,但是想到為了盡快完成工作,大家的工作熱依然分外高漲。
溝通與協調
海勃灣水利樞紐工程是內蒙古自治區的重點項目,自治區領導非常重視。為了使阿拉善盟和烏海市兩個盟市在移民安置問題上的分歧盡快解決,使工程早日具備開工條件,自治區從水利廳、發改委、移民辦抽調精兵強將,專門成立了海勃灣水利樞紐工程協調工作組,自治區主席親自到烏海市召開移民安置協調會,烏海市政府、阿拉善盟政府和黃河設計公司的代表共同參加,并聽取了我司設代人員的情況匯報。
目前烏海市政府和阿拉善盟政府對房屋等實物的數量問題,已經共同認可,主要的分歧在于移民人口的界定。如果只參考戶口簿上登記的戶籍所在地、戶口性質等內容,按照規范要求,阿拉善盟有相當一部分人口無法列入移民人口。但由于歷史遺留問題的復雜性以及實際情況的特殊性,如不對這部分人口進行妥善處理,工程肯定無法順利如期開工。為了盡快解決矛盾,我們充分發揮了在移民安置工作方面經驗豐富的優勢,在把符合條件的人口如實登記以外,對情況特殊的部分人口,我們協助地方政府仔細歸類,具體到每戶每人,列明情況,并上報自治區政府,建議自治區政府針對這些人口,采取合理的措施進行安置或者補償,這項提議得到了地方政府和自治區政府的高度認可。
“遭遇”甲流
因為海勃灣水利樞紐工程建設管理局就設在烏海市委黨校,所以我們的住宿和工作地點也設在了這里。
烏海市委黨校位于市區的最西邊,緊鄰黃河。建好之后,一直沒有進行竣工驗收,所以房子的一些配套設施還很不完善,海勃灣水利樞紐工程建設管理局也只是在黨校租了幾間辦公室,主要工作人員仍在市區辦公。
我們只有樓上的一間辦公室里有網絡,但是辦公室所有的插座里都沒有電,只能從隔壁的辦公室臨時扯過來一條電線,再通過三四個插線板給大家的筆記本供電,就這樣一直堅持到現在。
當結束了一天的工作,帶著滿身的塵土,拖著被凍得僵硬的身軀回到住處,最大的愿望莫過于立刻洗個熱水澡。宿舍里雖然暖氣、熱水器設備一應俱全,但純粹是“擺設”――暖氣是涼的,熱水器流出來的是冷水,洗澡便成了一件很奢侈的事情,同志們只有自己燒水洗臉、洗腳,以解除身體的疲乏。
自從我們住進黨校之后,每天吃飯就要徒步走到一站路以外的一個大學食堂。一天,我們正要去吃飯,門衛室的師傅神色凝重地告訴我們:“大學已經發現了11例H1N1流感患者,同時隔離了100多名學生,你們去吃飯可要注意啊!”于是在以后的日子里,我們每天都聽到感染的學生人數又增加的消息,直到11月初,學校才解除了“甲流”警報,同志們開玩笑說:“我們真是戰無不勝,就連甲流看到我們,也退避三舍了。”
轉眼間,來到內蒙快兩個月了。雖然這里天寒地凍,遠離故鄉,生活條件和工作條件都非常艱苦,但是,為了圓滿完成黃河海勃灣水利樞紐的移民設代任務,同志們都在兢兢業業、毫無怨言地工作,用自己的辛勤工作為黃河設計公司爭光添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