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九寒冬,青藏高原早已是寒風凜冽,到處都是冰天雪地的場景,而地勘院外業勘探隊伍仍然堅守在工作環境極其惡劣的生產一線。他們在艱苦的條件下頑強拼搏、樂于奉獻、勇于挑戰,克服重重困難,在地球“第三極”譜寫著一曲黃河勘探人的艱苦奮斗之歌,把黃河勘探的品牌樹在了雪域高原。
青海省烏蘭縣50MWp并網光伏電站工程位于青藏高原柴達木盆地東北邊緣的荒漠戈壁灘上,受山上洪水沖擊等作用,這里夾雜著很多卵石漂石,地質環境特殊。該太陽能電站的設計工作由黃河設計公司承擔,按照專業分工,地勘院承擔該項目的勘探專業任務(預計98個鉆孔,總進尺約700米)。接到任務后,地勘院迅速組織人員查勘廠址,并針對實際情況安排設備進場施工,目前共投入鉆機6臺套,人員24人。截至2010年1月27日,在現場所有人員的共同努力下,已完成勘探鉆孔47個,進尺330余米。
工區海拔3000多米,高寒缺氧,氣候干旱,生活條件極其惡劣。初到工地,大家普遍出現了高原反應,一個個嘴唇干的起皮起泡,大量飲用開水都于事無補。施工人員在現場搭建了簡易帳篷,但夜晚狂風肆虐,碎石橫飛,在零下20多度的低溫下,寒風嘶吼著透過厚厚的棉帳篷鉆進了大家的被窩里,讓人難以入眠,有的同志甚至半夜起來抱著火爐烤火。第二天早上起來,水桶里面的水都結了幾公分厚的冰,廚師不得不化冰取水做飯。就是在這樣艱苦的條件下,他們開始鉆開了烏蘭縣這個高原小城的希望之孔。
工區晝夜溫差大,施工條件差,工區附近的河流及水庫的水全部冰凍,現場施工用水要從幾公里外的興化村運送,根本無法采用回水鉆進工藝。地勘院針對實際情況,制定了合理的施工方案,采用Φ150鉆具開孔的干鉆鉆進工藝,泥漿護壁,成孔效果良好,巖芯采取率高。工區漂石較多,塌孔嚴重,鉆進效率較低,有時候遇到一個漂石要鉆三四個小時才能鉆穿,鉆頭及器材消耗極大。工區鉆孔多且分散,搬家頻繁,溝壑遍布其中,屬于山地搬遷,難度較大。工區溫度很低,寒風不停地吹,凍得大家直打哆嗦;不時揚起的沙塵暴夾雜著塵土碎石打在臉上令人疼痛難忍;有時工地還下起了雪,但大家為了抓趕進度,頂著風雪施工。重重不利因素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工程進度。
工地四周荒無人煙,食物等生活用品都由管理人員到十多公里外的縣城采購。烏蘭這個高原小城工業比較落后,沒有施工所需要的鉆機配件,需從五六百公里外的蘭州采購。為不耽誤生產,有時候為換一個鉆機配件,后勤人員連夜出發,兩天兩夜都不怎么休息。為了保證施工用水供應,送水人員不停奔波,在零下十幾度的低溫下,他們的褲腿濕透了,雙手凍得通紅,仍然堅持工作。鉆機搬家忙的時候,運輸車司機和大家一起堅持工作,不得不把午飯推遲幾個小時。施工人員起早貪黑,堅持奮戰,大家都在為著同一個目標緊張忙碌著……
在努力完成烏蘭光伏電站工程勘探任務的基礎上,地勘院又接到格爾木5MWp并網光伏電站工程勘探任務書(鉆孔14個,進尺約
盡管條件惡劣,生活艱苦,但我們這支久經考驗的黃河勁旅將繼續發揚黃河勘探人不屈不撓,不畏艱辛,團結一致,斗志昂揚的作風,努力克服各種困難,爭取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