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旱命令下達之后,我們有太多工作要做”
“抗旱命令下達之后,我們有太多工作要做,”地勘院總工程師繆緒樟說,“多年來,地勘院從事過各種大中型水利水電工程的前期地質勘察及施工地質工作,在松散地層如土層和砂卵石地層找水和打井也積累了一些經驗,但是,做好此次抗旱救災,我們面臨著許多困難:對西南地區水文地質條件了解掌握資料較少,更是缺乏基巖地區找水、打井經驗;由于不是專業打井隊伍,我們還存在設備不配套、不專業、不適用的問題。”
為了全力支持西南抗旱,地勘院選擇目前最好、最適合打井的設備,從古賢調撥大口徑鉆機去貴州支援打井,但是,由于黃河水情變化,鉆機出不來,該計劃只好放棄。在院現有四臺套鉆機的基礎上,迅速聯系到外部適用鉆機一臺套。
為了滿足抗旱需要,地勘院一方面安排相關部門積極聯系外購設備、帳篷和勞保用品,一方面組織機械廠連夜加工鉆具、鉆頭及各種輔助工具。要確保兩天后人員設備準時發往災區,設備采購和加工時間之緊急,難度之大,可想而知。但是在院領導的高度重視下,各項任務層層分解,確保了各項工作的順利進行。
“要圍繞抗旱中心任務,關注重點項目,抓住關鍵節點做工作”
在財務資產部劉占有主任的筆記本上,密密麻麻地記錄著兩天來財務資產部所作的各項工作,從部門員工具體工作分工,到各種設備、器材聯系采購情況、落實情況,劉占有都詳細地記錄了下來。這是他多年來養成的良好工作習慣,事無巨細,總是認真負責,嚴格把關。
此次設備配備和物資采購的重任由財務資產部承擔,而設備加工則由機械廠承擔。由于施工方案的變化,器材購置計劃也調整了兩次,為了落實好各項計劃,劉占有和繆緒樟總工程師、機械廠廠長張光波等負責同志研究討論到深夜10點。計劃最終確定后,然后就是緊鑼密鼓地采購和加工。采購人員各負其責,分頭行動;機械廠廠房內徹夜燈火通明,一片繁忙,保持24小時作業。
地勘院有一個項目剛申請了20萬資金,但是去西南抗旱救災隊伍還缺乏資金。劉占有向主管領導請示,這個項目的20萬資金暫時不批,全部支援西南抗旱救災工作。“所有工作都要圍繞抗旱救災中心任務,關注重點項目,抓住關鍵節點”,劉占有如是說。兩天兩夜,80噸物資、數萬件各類器具、40萬抗旱專款全部就位。
“家里的事再大也是小事,抗旱救災的事再小也是大事”
31日早上6點鐘,衛宗祥準時來到倉庫,現場指揮最后一輛車的物資裝載。
衛宗祥是此次物資設備采購的主要工作人員之一。由于抗旱救災工作的突發性,救災物資準備時間之緊急,工作量之大,使衛宗祥感到了很大的壓力。要在短短兩天內準備好所有救災物資設備,衛宗祥心里沒有底。面對困難,他沒有逃避,選擇了迎難而上。衛宗祥既要聯系外購設備,還要負責現場裝車。中午顧不上回家吃飯,就在食堂隨便吃一點。設備到貨后,安排保管員一邊驗收一邊發貨,連續工作,一刻不敢停歇。
物資采購期間,衛宗祥的一個親屬去世,因為緊張忙碌的工作,他放棄了送別親屬最后一程的機會。“家里的事再大也是小事,抗旱救災的事再小也是大事,”衛宗祥說,“為了早點把物資準備齊全,保證打井隊員按時出發,早日為災區人民打好井,也沒什么可遺憾的。”多么質樸的話語!
保管員朱瑞英和胡麗娥兩位女同志一直堅守在倉庫,隨時為出征人員提供所需幫助。80噸設備、數萬件器具,基本上都是經過她倆之手出去的。期間,朱瑞英生病,為了不影響工作,她帶病堅持奮戰;胡麗娥冒雨在倉庫外分發物資,堅守了大半天。為了工作,她們都承受了很大的壓力,付出了艱辛的勞動,作出自己最大的貢獻和努力。
……
為了災區人民,打井隊員義無反顧,沖到了抗旱減災戰斗的最前沿。為了打井隊伍順利出征,有許多同志戰斗在后方,為抗旱減災無私地奉獻著。沒有出征人員的榮耀,沒有戰斗在一線的自豪,也許在他們的心里是這樣想的:通過自己的努力,確保了打井隊員們順利出征,早日為災區人民打出一口水井,早一天緩解他們的用水困難,難道不是一件最值得驕傲和最有意義的事情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