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区乱码综合无码一区二区三-二区女人观看chinese中国真实乱-二区欧美三-二区欧美无遮挡中文字幕人成人-二区啪视频-二区日本成人动漫电影

俯首甘為孺子牛
發布日期:2010-05-28
編輯:曾玉慧 郭衛新
來源:曾玉慧 郭衛新
【字體大小:
打印

牛書安,黃河勘測規劃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地質工程院副總工,全國野外科技工作先進個人、黃委勞動模范,熟悉的人都習慣稱呼他“老牛”。老牛1981年從事地質工作,至今已將近30個年頭了,常年野外一線工作積累了豐富的地質經驗。2010年春夏之交,我國西南地區遭遇百年不遇的特大旱災,為積極響應國家抗旱救災號召,在水利部和黃委的協調下,他作為貴州省畢節地區抗旱專家組組長,率先奔赴抗旱前線。其實,這已經不是老牛第一次參加救災馳援行動了,“5.12”汶川大地震后,他兩次火速趕赴災區,投身震損水庫排查及應急除險加固方案的設計工作。每當工作需要、危難突發,牛書安總是沖在前面,默默無聞地奔波在救援第一線。

接到去災區的命令時,老牛剛從非洲完成工作任務回來,他二話沒說,接到任務的當天下午就飛赴到受災最嚴重的地區。

為積極響應胡錦濤總書記和溫家寶總理對抗旱救災工作的重要指示,全面貫徹落實國家防總、水利部的部署,在2010329的黃委緊急會議上,黃河水利委員會主任李國英強調:舉全委之力,做好支援西南旱區抗旱工作的準備。

作為畢節地區抗旱救災專家組組長的牛書安,今年已經五十歲了,在工作上卻一如既往地像老黃牛一樣任勞任怨。這次到貴州抗旱之前,他剛剛從萬里之外的非洲剛果(布)工作歸來,時差都還沒倒過來。但接到抗旱救災的任務后,當天下午,牛書安就又和其他十位專家組成員,緊急飛赴貴陽市。第二天,就馬不停蹄地趕到了受災最嚴重的地區之一――畢節。

出發之前,牛書安就和同事們討論過這次抗旱救災任務。大家心里都明白,此行肩負重托、責任重大。且不說國家和當地群眾對抗旱打井隊抱著多大的希望,單單就貴州旱區的地質條件,就讓牛書安覺得心里沒底兒。此次黃委抗旱打井隊所去的災區都屬于巖溶地區,喀斯特地貌非常發育,在喀斯特地區找水是一項非常復雜的工作,因為巖溶發育極不均一,井位往往相差幾米就有可能打不出水來,稍有閃失就可能會前功盡棄,出現“干井”的尷尬局面。而且我們專家組千里馳援,又沒有當地的水文地質、區域地質等基礎資料,難度可想而知。面對這樣的現實,任何一位地質專家都會感到沒把握。

但災情就是命令!牛書安和其他幾位地質專家憑借著多年來積累的水文地質工作經驗、收集到的幾本有關喀斯特地貌的專業書籍,就匆匆踏上了抗旱救災的征程。前方災情如何?能否順利收集到所需的地質資料?打出水的把握性有多大?牛書安當時統統說不清,他只想立刻趕到災區去。

老牛說:“在災區,所有的壓力都抵不過責任心的壓力,再苦再累都不怕,一定要克服困難,把工作做扎實”。

專家組是先于打井設備到達災區的。在時間緊、任務重、條件復雜的情況下,為了盡快確定打井位置,不耽誤鉆機機組人員時間,牛書安和同事們馬上進行了實地水文地質調查。地質調查其實就像是醫生開藥方,物探測試就是用儀器把病理拍出來,勘探就是具體的動刀子做手術了。如果藥方開不準,不僅浪費人力物力,更是延誤戰機,增加抗旱任務的難度。

然而,現實困難又不容忽視。由于災區是可溶巖地層,并夾有煤系地層,地質條件相當復雜,在這樣的地區選擇井位時,一般程序是首先進行大范圍的地面調查,在地形地貌、水文地質條件等方面進行宏觀判斷,尋找儲水構造或儲水溶洞,然后進行物探測試,選擇最佳井位進行開鉆。這一般需要一周左右的時間才能保證所選井位的準確性。時間刻不容緩,資料經驗的局限以及當地復雜地質條件,成了牛書安他們面對的難題。由于專家組已經分散到各個救援點。最終,通過電話與黔西南專家組多次商討才最終確定了以下工作思路:

1)盡可能多的收集當地的水文地質、區域地質資料,熟悉水文地質條件;

2)通過對地形地貌、地層巖性的判斷,找出最有可能的巖溶通道的發育方向,再結合地質構造的特點,初步判斷可能的含水區域;

3)進而用EH4音頻大地電磁儀等物探儀器進行探測,經過解譯和計算分析,進一步判斷可能的富水區域;

4)水文地質專家在綜合分析、判斷的基礎上確定井位。

有了思路,就要馬上行動。打井設備已經在馳援路上,正風雨兼程趕往災區。時間緊迫,不容遲疑!白天,牛書安和物探專家們扛著儀器設備翻山越嶺地看“點兒”,“點兒”就是可能有水的地方,這些“點兒”是靠著當地有限的地質資料以及老鄉們多年的吃水經驗得來的,一共34個點兒,老牛他們只能憑借現場地形地貌特征和個人工作經驗來確定可能的井位。每到一個點兒,只有1小時左右的查勘時間,而如果是平時,這樣的查勘至少要4-5個小時。專家組白天進行野外地質調查,晚上回到駐地還要查閱、分析、整理資料,討論相關問題。牛書安堅持全程跟隨,晚上和物探專家們分析完剖面、資料,已經是夜里兩三點了。抓緊時間睡上一會兒,6點多鐘,天剛蒙蒙亮,他們就又打起精神,投入新一天的“戰斗”。就這樣白天黑夜的連軸轉,在短短5天內,牛書安和其他專家踏遍了附近的山嶺洼地,最終確定了出水把握性最大的5個井位,使5臺鉆機如期開鉆,為抗旱救災贏得了寶貴的時間。

從到達災區到水井出水,老牛一刻也沒有停止工作,他心里裝著干不完的事兒,沒有時間好好睡一覺。

為確保成井質量、指導勘探工作有序進行,牛書安還專門編寫了《支援貴州抗旱減災鉆井與抽水試驗基本要求》 ,對鉆井施工人員的工作做了明確要求。他每天都要到鉆井現場指導工作,了解鉆井進度,分析地質條件是否發生變化。

有了準確的定位和正確的方法,423,黃委抗旱救災打井隊設于貴州省黔西南州興義市魯布格鎮的鉆井初見地下水,宣布第一口井打成!

牛書安有些著急。420日夜,畢節梨坪村鉆井鉆至39.2米時,曾冒出一股清泉。大家興奮萬分,連夜進行抽水試驗。但最終的試驗結果表明,當前含水層水量太小,根本無法滿足生活用水需求。雖說打井不分先后,只要出水就是最大的勝利,但是牛書安做為畢節工作組的組長,心里還是較著一股勁兒,誰不想第一個把井打成啊!如今魯布格搶在了頭里,畢節一定不能落后!

429,經過5個小時的抽水試驗,梨坪村鉆井出水量穩定在每小時25立方米以上,具備開采價值,這標志著黃委支援貴州抗旱救災又一口鉆井打井成功(編號:黃河三號水井)。據威寧縣羊街鎮黨委書記樊家云現場介紹:“梨坪村鉆井的成功打成,將解決梨坪村周邊5個行政村1.2萬人、1.5萬頭牲畜的生產和生活用水,同時可滿足周邊5公里內所有中小學的師生用水”。牛書安聽到這些,終日緊縮的眉頭終于舒展了一些。但他始終沒有停止工作,直到抗旱工作即將結束,他又布置了與地方的資料交接和善后事宜,使抗旱救災工作善始善終,把抗旱救災工作盡量完成得更為圓滿。

老牛說,他年輕的時候不懂什么是地質,稀里糊涂入了行,干了將近30年,卻從未想過改行,下輩子還會再選這一行。

牛書安同志從事地質工作已近30年了,不僅足跡遍布了祖國的山山水水,更是多次與危險和各種地質災害直面相對。汶川抗震救災,他曾與死神擦肩而過;西南抗旱救災,在赫章縣六曲河鎮穿洞村查勘水源點時,老牛不慎從陡壁上栽了下來,兩條腿上有十幾處向外浸血,腿也有些腫,有的傷疤到抗旱結束時還沒有痊愈,走路時非常疼痛。但他一如既往地發揚默默無聞、埋頭苦干的“老黃牛”精神,沒有叫過一聲苦,更不會因此休息,第二天忍著疼痛照樣和同事們并肩作戰,查勘水源點、分析資料、確定井位。

其實老牛這位不畏艱險的硬漢心里最牽掛的,還是他的家。雖說家人已經習慣了他常年在外的工作,習慣了他半夜出發奔赴工地,但他對家人的眷戀和牽掛卻日益加深、日漸濃厚。只要在家,老牛一定會盡量幫著家里多干些活兒,多陪著妻兒散散步、說說話。用他的話說:地質工作者的家庭是最穩定的,因為他們的家人更懂得他們工作的意義,他們自己也更珍惜在家里的每個時刻。

謙遜低調的老牛,總是不愿意多談談自己,他常掛在嘴邊的是“大家都一樣”。讓他談談自己,他會憨厚的笑笑,簡單回答。但談到災區的志愿者,談到帶隊的老領導,談到并肩作戰的同事,他總是愿意多說一些。老牛說:這次任務的順利完成,是抗旱救災所有參戰人員集體的功勞,和當地政府以及水利部門的密切配合也是密不可分的,一定要謝謝人家。

在抗旱救災的一個多月里,牛書安和他的同事們一起想災區人民所想,急災區人民所急,穿梭在黔西南州和畢節地區的5個鉆井現場之間,行程數千公里,沒有節假日,沒有休息過一天。但這只是他地質工作生涯的又一個閃光的節點,他已經做好準備,向下一個需要他,需要地質工作者的地方進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