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我國西南地區遭遇百年不遇特大旱災,給當地老百姓生產、生活帶來極大影響。黃委接到水利部、國家防辦對口支援貴州抗旱救災的指示后,緊急部署,調動一切力量全力支援災區。
這支隊伍里,有這樣幾個人,不是專家,也并非打井人員,默默無聞,卻同樣肩負重任――他們就是公司抗旱救災車隊的師傅們。
千里馳騁 只為尋水
盧冬陽師傅,1985年加入公司車隊,一干就是25個年頭。接到任務前,他剛從青海查勘現場回來,還沒來得及休息,得知公司要到貴州支援抗旱救災,他二話沒說,主動請纓。隊友們都擔心他的身體吃不消,他笑笑說,“沒事,剛從高原回來,身體已經適應了,去貴州沒問題。”其實他心里比誰都清楚這次任務有多艱巨,路途有多復雜。
經過55個小時的艱難跋涉,車隊抵達貴陽,在短暫的休整后又馬不停蹄地趕赴畢節地區、黔西南州等重旱區。到達災區后,眼前的一幕讓車隊的師傅們震驚不已,干涸的池塘、龜裂的土地、一口口的枯井……大人們愁眉不展的額頭,孩子們開裂、浸著血絲的嘴唇,年近八旬為了能吃上水而不得不步行十幾公里背水的老人……他們的眼神里都傳遞著渴望,渴望遠方的客人給他們帶來甘泉。看到這些,師傅們的眼睛濕潤了,渾身的疲憊一消而散,三天的艱難馳騁都是值得的。他們暗下決心:一定要好好干,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協助抗旱救災的打井隊員們盡早打出水井。
不畏艱辛 做好服務
在災區的40多個晝夜里,車隊的師傅們可謂是車子行到哪里,就在那兒吃;車子開到哪里,就在那兒睡,沒有固定地點、固定時間,隨時待命。
黃委專家組尋找地下水源點的那段時間是車隊師傅們最忙碌的時候,因為一天要去多個水源點查勘,師傅們每天早晨七點鐘就要出發,直到晚上八、九點才能返回住所,最長的一次連續開了15個小時,沒有合眼。查勘地點多數分布在偏遠山區,山高路險,道路狹窄崎嶇,幾乎沒有超過三十米的直路,路上還跑著非機動車、馬車,行車難度很大,有時候四五百公里的路程需要跑十幾個小時,甚至有些更偏遠的地方連路都沒有。
在工地,師傅們住的是民房,很多時候跑了一天回來,衣服已被汗水浸濕,沒有洗澡的地方,他們就用毛巾浸點水稍微擦擦身子。由于地處山區,晚上蚊蟲肆虐,可在工地,哪有什么滅蚊器、蚊香,早晨起來,胳膊、腿上一個個被蚊蟲叮咬過的紅色小點奇癢無比,師傅們笑著說,經常做夢還在和蚊子作戰。
不出車時車隊的師傅們也沒閑著。他們是運輸工,工地上需要搬運設備人手不夠時,他們總是沖鋒在前;他們是采購員,幫著打井小分隊買材料、買鋼管、鋼絲繩,聯系當地司機將采購好的材料運回工地;他們是廚師的好幫手,三餐之前,時常看到師傅們忙碌地洗菜、切菜;他們是后勤人員,力所能及地為專家組、打井人員做好服務。用師傅們的話說,只有把后勤保障工作做好了,打井隊員們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找井、打井的工作中,才能更快地找到水源。
心手相連 苦盡甘來
危難關頭,黃河兒女挺身而出,深情厚誼滋潤著貴州高原焦渴的大地,同樣,當地老百姓的質樸純真也感動著他們……
有這樣一對叔侄讓李國強師傅久久不能忘懷。
叔叔大約四十出頭,瘦弱的身體加上長時間勞作被太陽曬得黝黑的皮膚,讓他顯得比實際年齡蒼老許多;侄子是個二十來歲的小伙子,性格開朗。叔侄二人從打井分隊抵達當地后,一直在工地上幫忙,一來一去,和打井隊員、司機師傅都結下了深厚的友誼。在黃委抗旱救災分隊圓滿完成打井任務準備返回鄭州的前一晚,叔侄二人在家里張羅忙碌了一晚,殺雞子、炒雞蛋、炒臘肉,還拿出了自釀的玉米酒,準備了豐盛的一桌飯菜邀請打井隊員和師傅們,要為他們送行。李師傅說,在當地,“殺雞”是款待客人的最高禮節。
就這樣,十幾個人圍坐在一起,他們舉杯共飲,為勝利而飲。臨別前,叔侄二人緊緊地握住打井隊員的手,久久沒有松開,他們的眼里噙滿淚,說著“你們是大大的好人,感謝你們……”
王興學師傅聊起了他最難忘的事。
在梨坪村鉆機現場,總能看見一位年過七旬卻精神矍鑠的老人,往返于那片干裂的土地。他是來給鉆井隊員們送水的,那天,王師傅正在現場幫忙,他遠遠地望見老人提著一大罐水向他們走來,老人的步履有些蹣跚,臉上卻洋溢著幸福。一見忙碌得滿頭大汗的王師傅,老人趕緊把水壺遞給他,拉著他的手說,“你們辛苦了,喝點水。”多么簡單樸實卻又真摯無比的話語!
握著老人的手,這是一雙布滿老繭、蒼老的雙手,此刻,王師傅卻分明感到了力量。這雙手搭起了黃河兒女和災區人民的心靈橋梁,這雙手見證了黃河兒女和災區人民的心手相連。
和老人的聊天中,王師傅了解到,這些水是當地政府給每家每戶送來的,水量非常有限,可是老人卻在第一時間想到了那些為了能讓他們喝上甘泉,正揮灑汗水、奮力拼搏的打井隊員們,他們更需要水。
……
噴射而出的地下水高高躍起,在陽光的照射下異常奪目,盛開的三角梅在水光中似乎又恢復了往日的嬌艷;水花灑在孩子們燦爛的笑臉上,他們歡呼著、雀躍著,笑得格外甜;大人們又開始忙碌了,他們拿起閑置許久的鋤頭,為遲到的生產做好準備……
師傅們看在眼里,樂在心里――這是苦盡甘來的樂。
養兵千日 用兵一時
蘇良軍,公司車隊隊長,在他的筆記本上密密麻麻地記錄著每日的出車安排,他笑著說,“這只是半天的,已經快記滿一篇,每天都是這樣,習慣了。”
對于車隊的師傅們來說,節假日似乎有些奢侈,假期是他們最忙碌的時候,加班加點是家常便飯,熬到深更半夜更是習以為常。在蘇隊的記錄本上,我們看到上個月出車量高達700多次,其中一天光派車去新鄭機場接人就達17次,去年剛分配過來的新同志魏巍曾經一天去了5次機場。很多時候飛機誤點,師傅們就在機場一直等著飛機到站,有時候一等就是幾個小時。
蘇良軍隊長對隊員們說得最多的一句話是―― “車隊是反映公司形象的窗口,每個同志在任何時候都不能有任何閃失,否則損失的就是公司的利益。”隊員們牢記于心,并在實際工作中踐行。一有大型接待任務,司機師傅們不僅要開好車,還要當好導游、做好講解。他們重視每一個環節,為貴賓做好服務,細致入微,師傅們對公司的業務、重點項目也是了然于胸,在貴賓了解公司情況時,都能流利應答。
隨著公司業務范圍的擴大,購置車輛越來越多,車輛的管理成了一門棘手活。蘇隊組織隊員定期對車輛進行檢查、保養,一旦發現隱患及時送至修理廠進行維修,保證了用車安全。
正是因為平時的扎實積累,才有了貴州42天的安全行駛;正是因為“以大局為重”的信念,才積淀了隊員們隨叫隨到的工作作風;正是因為司機師傅“舍小家為大家”的奉獻精神才保證了我們每一次的正常出行……
回到鄭州,這些剛從貴州高原歸來的勇士們沒有休息,又投入到繁忙的工作中,他們即將奔赴古賢查勘現場、西北五省區……在此,我們深情地道一聲:師傅們,你們辛苦了!
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抗旱救災戰場上,他們同樣值得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