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適時開展南水北調西線工程前期工作”。隨著國家西部大開發戰略的深入前進,西北地區缺水問題會更為突出,人們對南水北調西線工程(以下簡稱西線工程)有著更為殷切的期盼。因此,應認真落實中央一號文件精神,積極推進西線工程前期工作,力爭早日開工建設。
西線工程勘測設計的漫長歷程
南水北調西線工程勘測設計從1952年8月至2010年8月已走過整整58年的歷程。
58年前,根據我國水土資源分布不均的特點,毛澤東主席提出的這一宏偉設想。
1958年8月,中共中央在北戴河召開政治局擴大會議,指出,應加速制定以南水(主要指長江水系)北調為主要目的,即江、淮、河、漢、海,各流域聯系為統一的水利系統規劃。
根據中央精神,以及水電部解決北方缺水問題的指示,1959年,黃委組織了3個勘測設計隊,400多名勘測規劃設計人員,奔赴青藏高原,實地勘查西線調水的線路。與此同時,中科院組織14個研究所,會同8所高等院校的專業人員近300人,也奔赴青藏高原查勘。這次查勘到1961年告一段落。3年中,約2000多人(次)參與野外查勘,搜集了大量資料,提出了階段成果報告。
本人參加了這3年的查勘工作,此后,斷斷續續為西線工程工作了53年。
58年來,國務院對南水北調西線工程的高度重視。
50多年的探索與研究,西線工程的勘測設計漫長而曲折。特別是國家計委立項后的25年中,取得了上千份工程和專題研究報告。2001年5月,《南水北調西線工程規劃報告》通過了水利部的審查,成果納入了國務院批復同意的《南水北調工程總體規劃》報告內,從而使西線第一期工程于2001年7月轉入項目建議書階段,迄今本階段國家已投入前期工作經費3億多元。
深入論證西線工程的必要性和緊迫性
準確把握新時期水利的戰略定位,是推進西線工程前期工作的根本。自2001年開展西線工程一期項目建議書階段工作以來,我國綜合國力顯著增強。2011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西部地區到2020年基本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但是,水資源短缺制約了西部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
目前,南水北調中線、東線一期工程建設正按計劃實施,僅西線工程進展滯緩,致使我國通過東、中、西三條調水線路,構成“四橫三縱”為主體的中國大水網計劃尚未實現。因此,加快西線工程前期工作,力爭早日開工建設,是建設中國大水網的需要,是解決北方水資源短缺的需要,是我國可持續發展的重大戰略舉措。
黃河流域屬資源性缺水地區,自然因素和人類活動加劇了水資源供需矛盾。黃河流經的西北地區人均水資源量為
近幾十年來,由于人類活動和氣候變化對黃河水資源的影響,黃河流域水資源總量呈減少趨勢,多年平均河川徑流量已從580億立方米減少到535億立方米,減少了45億立方米。黃河來水減少,用水需求卻持續增加。據統計,黃河總供水量自1980年至今,已從340億立方米增至500億立方米左右。
受水資源匱乏和生態環境的制約,西北地區發展滯后,有些地區的快速發展是以擠占河湖生態水、超采地下水、破壞生態和污染環境為代價取得的。據統計,黃河流域淺層地下水超采量、深層地下水開采量約24億立方米,而深層地下水的補給過程十分緩慢,是一種難以更新的水資源。
節約用水和充分利用當地水資源是必須遵循的兩大原則,這樣做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緩解矛盾,推遲危機的發生。但從全局看,不能完全解決問題。節水是有限度的。
根據《全國水資源綜合規劃》成果預測,2030年水平年,即使在節水76億立方米的前提下,黃河流域多年平均缺水仍達142億立方米,
推進西線工程前期工作,解決受水區水資源短缺問題
西線工程受水區在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占有重要地位。黃河上中游6省(區)是西線工程的主要受水區。6省(區)地域廣闊,能源、礦產、土地資源豐富,分布集中,綜合開發潛力很大,是我國新一輪西部大開發戰略的重點地區。
6省(區)的煤炭儲量占全國的65.2%,石油占13.4%,天然氣占40.7%,是我國重要的能源、重化工基地,具有巨大的發展潛力。陜晉蒙接壤區是國家能源“金三角”,在我國“西煤東運”、“西電東送”、“西氣東輸”等發展戰略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東部煤炭儲量趨于減少的情況下,6省(區)豐富的煤炭、天然氣等能源資源,在我國經濟發展的格局中,事關大局,以保障國家的能源安全。
6省(區)有廣闊的土地資源和有利的光熱條件,是我國重要的糧食戰略儲備區。黃河上游大柳樹灌區土地遼闊,地形平坦且土地連片集中,只要有了水源,可發展新的灌溉面積達3000萬畝或更多。中國工程院重大咨詢項目《中國可持續發展水資源戰略研究》成果指出:“為確保安全,可考慮將黃河規劃中的寧夏大柳樹灌區,作為未來的糧食戰略儲備區,如有需要,可在南水北調西線建成的基礎上建設。”
興建西線工程,涉及沿線一系列基礎設施建設,能夠帶動沿線地區經濟增長,使老、少、邊區人民脫貧致富,是維護社會穩定、民族團結的重大舉措。
西線工程可以防御嚴重干旱引發的水資源危機。近年來,受全球氣候變化影響,我國極端天氣明顯增多,旱災的頻發性、危害性、不可預見性日益突顯。2010年西南5省(區)遭遇百年一遇特大干旱,2011年4、5月份長江中下游的嚴重旱情,這是在豐水地區、甚至汛期發生的旱災。2009年初,北方8省區的干旱災害,發生在貧水地區。干旱,持續的干旱,異常的干旱,嚴重的干旱,或許就是我國現代化建設路上的重大挑戰。黃河流域,特別是上中游6省(區),旱災頻發。如果黃河流域出現連續枯水的嚴重干旱,造成的危害將是難以估量的。
西線工程規模宏大,是涉及西南和西北地區水資源優化配置的戰略性工程。西線工程會對調水區的生態環境和經濟社會發展帶來負面影響,原有的利益格局可能隨之改變。要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多傾聽調水區政府和社會人士的意見,協調調水區和受水區之間的利益關系,彌補對調水區的不利影響,達到統籌兼顧、南北兩利,以保證實現水資源的合理配置。
(作者為原黃委設計院副院長、南水北調西線工程設計總工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