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輔成是土生土長的北京人,1934年11月出生于一個鐵路之家。1954年,只有20歲的他便從天津大學水利系水工建筑專業畢業,先被派至天津子牙河參加了一個多月的防汛,而后又分配至黃河水利委員會計劃處,從事黃河水文分析的研究工作。對于水文分析,他在大學期間僅學過一個學期,功底不算深厚,但當時黃委亟須開展水文分析工作,而國內這方面的人才又稀缺,在大學主攻水工建筑專業的史輔成,畢業后毅然投入水文分析領域,開始了窮盡一生的探索。
當時國內從事水文分析研究的人不多,沒有現成的經驗資料,完全靠自己摸索,在學中干,干中學。
水文分析計算研究聽起來似乎很枯燥,說白了,就是根據水文現象變化的規律,預估未來長時期的水文情勢。這項工作需要花大量的時間和精力進行實地調查,收集第一手資料。史輔成經常參加野外查勘,一年有大半年都在荒山野河間奔波。
1956年2月,水利部成立了黃河勘測設計院,需要規劃方面的人才,由于水文分析是黃河治理開發規劃的重要基礎,上級把史輔成調到設計院規劃處參加黃河治理開發規劃工作。
1958年5月,水利部黃河勘測設計院更名為黃河水利委員會勘測規劃設計院。更名一年后,即1959年4月,黃委勘測規劃設計院便開始了大規模的南水北調西線查勘,共組織了3個隊400余人,開赴雅礱江、大渡河及黃河上游地區進行查勘。
史輔成參加了這次查勘,他所在的隊承擔了西線南水北調雅礱江與大渡河交界處的查勘任務。隊伍從西安出發,進入四川后,走成都、雅安,最后來到川西南的石棉、冕寧一帶。這里是少數民族聚居區,當時西藏發生叛亂,不時有叛匪活動。為了安全起見,上級給每人發了一支七八斤重的日式"三八大蓋",各自配備了5發子彈。此外每人還配備了一袋5斤重的炒米和一個行軍壺。出發的時候他們帶了不少行裝,一邊走一邊精簡,到最后只剩下槍、子彈、炒米、行軍壺了。
就這樣,他們每天奔走在川西南的崇山峻嶺之中,一面進行查勘,一面要防止叛匪和野獸的出現,同時還要和反復無常的天氣作斗爭。當地幾乎每天下午都會下雨,往往一下就到半夜,由于大家每天都穿著透濕的衣服前進。沿途,一邊前行是陡峻如傾的峭壁,一邊是幾十米甚至數百米深的懸崖。
除了西線地區外,涇河、渭河、伊河、洛河,還有三門峽、三盛公、巴家嘴工程等,都留下了史輔成的足跡。
1961年,由于黃委總工辦缺少水文分析方面的技術人員,就將史輔成調到黃委總工辦,從事水文分析工作。"文化大革命"期間,史輔成被下放到基層。
1975年,史輔成又回到設計院規劃處水文組繼續擔任組長。這一年的8月,淮河發生特大洪水,河南有29個縣、1700萬畝農田被淹,1100萬人受災,8萬多人遇難。"75?8"大洪水后,國務院領導作出要嚴肅對待大洪水的批示,當時的水電部要求加強對大江大河洪水的研究。遵照上級的部署,史輔成遂把研究黃河歷史洪水作為自己研究工作的一個主攻方向,夜以繼日地搞調查、查資料作分析、寫報告。
1977年,史輔成在五七干校一年,經常從事重體力勞動,一次在扛麻袋時把腰椎壓傷了,疼痛不止。在當時的條件下他只能到醫務室貼張傷濕止痛膏。后來他回到了單位,還是像往常一樣加班加點,參加野外查勘。長期的超負荷工作,使他的腰傷加重,腰椎變形,最后診斷為陳舊性腰椎骨折。為了控制腰椎變形,醫生為他配備了鋼背心固定腰部。直到如今,這件鋼背心還陪伴著他。
20世紀80年代,為搶救分散在各地的歷史洪水資料,水電部要求全國流域機構及各省(區)把各自流域的歷史洪水資料按照統一標準進行整理。史輔成作為項目負責人主持了黃河流域歷史洪水資料的整理和匯編,提交了《黃河歷史洪水調查資料》。由于黃委收集的歷史資料中有很多珍貴的歷史圖片、拓片與實物,還在北京舉行了展覽會。
史輔成和易元俊等人在調查研究中發現,黃河歷史洪水分析有一個其他江河都沒有的問題,即在黃河歷史洪水分析需要考慮斷面沖淤變化的因素。
黃河干、支流不少河段沖淤變化劇烈,如何將計算斷面恢復到發生歷史大洪水的形態,是一項難度很大的工作,如不考慮斷面變化,將使推算的洪峰流量發生較大的誤差。史輔成和易元俊等人分析實測資料,考證古代文物,采用現代斷代手段C法等多種途徑,對此問題作了大量分析研究,提出了適合黃河沖淤特點的解決辦法。
史輔成與易元俊合作發表的《黃河歷史洪水計算中的斷面還原方法》一文中,對斷面沖淤變化進行了較為詳盡的論述。該文指出,"黃河干、支流洪水期間含沙量高達每立方米數百千克甚至1000千克以上,很多河段沖淤變化劇烈,不但有年際之間的變化,而且在一次洪水過程中沖淤變化也比較大,有的河段還有"揭河底"現象。所以在計算歷史洪水洪峰流量時,如何使計算斷面恢復到洪水發生時的形態,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特別對一些遠年洪水,斷面還原問題更為重要,且難度較大,如果考慮不周,可使計算的洪峰流量產生很大的誤差。"
對于這個問題,史輔成等人給出了若干種解決的方法,即調查訪問、歷史文獻分析、古建筑物考證、利用勘探資料等。在講解這些方法時,他們根據自己的調查實踐,列舉了大量生動的實例,有理有據,為推算歷史洪水計算中的沖刷面積提供了一種有效的方法。
如1843年洪水,三門峽斷面洪峰流量為36000立方米每秒,但該場洪水的重現期是多少,一直是頻率分析適線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史輔成和韓曼華等人通過文獻考證、水文考古,以及應用現代斷代技術放射性熱釋光法等綜合方法研究了這個問題,為黃河下游及小浪底設計洪水提供了新的思路及依據。
1997年和2002年,史輔成和易元俊等人主編出版了《黃河流域暴雨與洪水》、《黃河歷史洪水調查、考證和研究》兩本論著。《黃河流域暴雨與洪水》一書偏重于從宏觀方面論述黃河洪水的全貌,分別從暴雨特性、洪水來源、洪水遭遇、歷史洪水、頻率洪水等方面對黃河流域的暴雨與洪水進行了分析論證,并提出定量成果。《黃河歷史洪水調查、考證和研究》則偏重于運用科技手段,對歷史洪水調查分析,分別從洪水發生的時間、水位、來源和歷史排序等方面進行了考證。兩本論著相輔相成,彼此結合,全面系統、真實可靠地反映了黃河洪水的基本規律。
正當史輔成的洪水研究進入富有成效的階段之時,一場人生的災難降臨到他的頭上。1993年初,史輔成突發嚴重的心臟病,醫院向他的家屬下達了病危通知。經過幾天幾夜緊張的搶救,他從死神的手中掙脫了出來。醒來后,他的第一句話不是問自己的病情,而是詢問發病之時手頭上正從事的一項工作,當時在場的領導和同事們都感動得流下了眼淚。脫離危險期不久,他就不顧醫生和家人的勸阻,又回到辦公室投入工作。
由于業務精湛,成果豐碩,史輔成先后擔任黃委設計院規劃處水文室主任、規劃處總工程師、黃委技術委員會委員、黃河勘測規劃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專家委員會副主任等職。他兩度當選黃委勞動模范,一次當選河南省勞動模范。1996年,他獲得人生中的最高榮譽--全國五一勞動獎章。
由于工作需要,史輔成退休以后一直被單位返聘,主要是審查各種水文成果與規劃報告,也經常被黃委有關部門請去幫忙。2000年,他獲得水利部頒發的老有所為獎。
早已過古稀之年的史輔成一直筆耕不輟,經常有論文見諸報刊,僅2007年以來他就在《黃河報》上發表了8篇論文,內容涉及黃河水沙變化趨勢、黃河骨干水庫運用方式等。
由于在研究歷史洪水時經常需要參考大量資料,多年來,史輔成養成了收集整理資料的習慣,比如《人民黃河》,自從1979年復刊以來,30多年的刊物他一期不缺。史輔成還有一個習慣,從不會空著手上下班,幾十年如一日,上下班都拎著文件袋,因為有很多工作材料需要帶回家去看。因為腰傷的緣故,他大多時間是躺在床上看材料。
到今年,史輔成參加黃河治理工作已經57年了,半個多世紀來,史輔成追溯洪水歷史,探尋洪水來源,研究洪水特性,從事洪水分析計算,在黃河流域暴雨洪水歷史、洪水研究上取得了諸多成果,使得黃河部門在洪水研究方面擁有了自己獨特的位置,史輔成也被人們譽為"洪水奧秘的探索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