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7日至8月4日,應西藏日喀則水利局邀請,公司安排魏劍宏、趙洪嶺、張宏安三位同志前往西藏日喀則地區,編制完成了《西藏日喀則地區江當灌區工程規劃報告》、《雅魯藏布江中游土地利用現狀及潛力估算報告》。在資料缺乏、時間緊、任務重的情況下,工作組的同志克服強烈的高原反應,圓滿完成了技術援助任務,并獲得了日喀則水利局的高度評價。
來自西藏日喀則的請示報告
2012年7月12日,一份"西藏日喀則地區水利局關于向水利部黃河水利委員會請求技術援助的請示"報告,從遙遠的西藏報送至黃委。此時,黃河正處于"七下八上"的防汛關鍵時刻,黃河流域隨時都有發生大洪水的可能。然而,面對西藏日喀則地區水利局的請求,黃委領導沒有絲毫的猶豫,迅速做出批示,委托黃河勘測規劃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立即抽調優秀專家,奔赴西藏,完成技術援助任務。
7月17日,一支由黃河勘測規劃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派出的三人小組由鄭州飛赴拉薩。為了趕時間,他們顧不上旅途勞頓,僅僅在機場附近匆匆吃了頓便飯,就從貢嘎機場直接奔向這次工作的目的地--日喀則。
日喀則市,藏語意為"美好的莊園",位于年楚河入雅魯藏布江河口,是歷代班禪活佛的駐錫地。市區平均海拔高程3833米,年日照時數3233小時,號稱"日光之城"。這里日照充足,年楚河河谷兩岸農業發達,是"西藏的糧倉"之一。7月中旬的年楚河河谷,綠油油的小麥、青稞,與金燦燦的油菜花交織在一起,在藍天白云的襯托下,構成了一幅美麗的山水畫。
然而,在距離日喀則地區白朗縣西北方向直線距離不足20公里的地方,卻是另外一種景像--一望無際的荒原,地勢平坦,土層深厚,遼闊的荒原除了出山口零星分布著幾個小村莊外,只有那正在修建的拉(薩)日(喀則)鐵路在寂寞地向前延伸。除村莊附近種植有少量青稞、土豆外,稀稀拉拉、三五米一叢的狼牙刺成了這里的主宰。裸露的黃沙、稀疏灰白的植被,與年楚河谷旖旎的田園風光形成了巨大的反差。水,無疑成了這里最活躍也是最具制約性的因素。沒有了水,再豐富的光熱資源和土地資源也只能是一片寂靜的荒原。這就是日喀則地區著名的三大旱區之--江當。站在原上,向北眺望,連綿群山下,是那常年奔騰不息的雅魯藏布江。"抽江"、"引年(楚河)"入原,變荒原為糧倉,成了多少代日喀則人的夢想。雅魯藏布江流域綜合規劃的編制,為日喀則人實現這個夢想帶來了新的契機。然而,要想把想法和夢想變成可行的工程方案,還需要很多艱巨細致的工作要做。關鍵時刻,日喀則的水利人想到了水利部對口技術援藏單位--黃河水利委員會。這就是本文開頭提到的那封請求技術援助電報的來源。
嘎布江當
江當,又稱"嘎布江當"。藏語意為"干旱、缺水"之地,江當在當地還有一個別稱--"鳥不拉屎的地方",自然環境之惡劣可見一斑。在考察中,當地藏族群眾的一句話,道出了人們對水的千年渴望--"如來佛祖給了我們這么大的土地,卻沒有給我們水......"。
是"如來佛祖"的疏忽,還是他老人家有意把這個難題留給了后人?仰望星空,我們不得而知。當歷史的長河流淌到了公元2012年,當我們再一次回過頭來,審視這片尚未開發的處女地時,我們眼前不禁為之一亮......。江當原下,是奔流不息的雅魯藏布江,在寬闊的河流階地上,是于2011年開通的日喀則和平機場,一架架神鷹架起了日喀則與祖國內地的空中橋梁!正在修建的拉日鐵路橫貫原區中南部,白?O至江當的公路從江當埡口通過比繞行日喀則市要近40公里。在這里,鐵路、公路、航空、水運匯集在一起。而江當原區總面積達126平方公里,比目前拉薩市和日喀則市區面積總和還要大,這里海拔高程介于3830至3900米之間,與日喀則市區高程相近,三面環山、一面臨江,土層深厚,氣候溫和。這樣的區位優勢,這樣充裕、適宜的土地資源,不僅在日喀則地區乃至整個西藏自治區也難找到第二個地方,這無疑為日喀則今后的經濟騰飛提供了寶貴的發展空間。對造世主的不公感到遺憾的同時,又一次感嘆大自然無私的饋贈。
帶病堅持工作
緊張的外業查勘結束了,遠道而來的工程技術人員卻累倒了。工程專家趙洪嶺同志,是這次工作組中年齡最大的一位老同志,由于一路奔波勞累,加上強烈的高原反應,他感覺一陣陣的頭痛眩暈,高燒至39.5℃。經醫生診斷,這是典型的高原反應,緊急撤回低海拔地區是最好的治療方式,否則,將會有誘發肺水腫的危險。撤退還是堅持,兩難的抉擇擺在了工作組和趙洪嶺同志面前。工作組的其它同志和日喀則地區水利局的領導一致認為,為了個人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必須趕快撤下去。然而,趙洪嶺同志還是希望能堅持一天就再多堅持一天,因為他明白自己肩上擔子太重了,他是這次工程設計的負責人,一個人要全面負擔起工程設計、施工、概算以及工程地質方面的全部工作,而這些工作通常情況下一般要安排3至4個人來共同完成。在眾人的再三勸說下,趙洪嶺同志于第二天早晨戀戀不舍地告別了日喀則,轉道成都,回到了鄭州。
回到鄭州的趙洪嶺同志沒有來得及在家休息一天,繼續帶病堅持工作。上午到醫院輸水,下午到辦公室帶領幾個助手進行工程設計分析計算,連續幾天,天天加班到晚上11點以后。在水工、施工、概算等專業人員的配合下,很快完成了工程總體布置與施工方案,為遠在日喀則的工作組提供遠程服務和強有力的技術支持。繼續留在日喀則堅持工作的魏劍宏、張宏安同志負責與當地水利部門溝通,收集地形圖、灌區需水量等基礎資料,進行工程必要性分析和工程規模論證,土地資源適宜性評價等工作,在基礎資料極端匱乏的情況下,利用地理信息系統等先進的技術手段,在Google Earth上直接提取數據,為項目的前期規劃論證提供了數據支持。
黃委援藏干部房明立、王文成同志,更是利用自身的雙重身份,跑前跑后,進行現場測量、翻找資料,并力所能及地做好后勤生活保障工作。
潔白的哈達
辛苦的努力,終于換來了豐碩的成果。經過一周的艱苦工作,在日喀則和鄭州兩地的緊密配合,工作組于7月28日向日喀則地區水利局提交了《西藏日喀則地區江當灌區工程規劃報告》。翻看著報告中的文字、數據和工程布置圖,聽完工作組的成果匯報,日喀則地區水利局普瓊局長連說了三句"了不起",同時也道出了自己心里的三個"沒想到"。當他簽發完向黃委的請示報告后,黃委會做出何種反應,他自己心里也沒有底。沒想到,黃委領導如此重視,在如此快的時間內做出批示;沒想到,黃河設計公司會派出這么精干的設計人員,短時間內克服高原反應、資料短缺等不利因素,提交高水平的設計成果;更沒想到,設計人員思路是如此廣闊,從灌區引水到國土資源的優化開發,為日喀則人描繪了一幅宏偉的藍圖......
歡送宴會上,日喀則的水利人把一束束潔白的哈達獻給了工作組的同志們,這既是對技術援藏工作組的肯定,更是對黃委援藏工作的肯定,同時也包含著對黃河設計公司高效、求實的工作風格的由衷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