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礪奮進六十年 鏗鏘前行一甲子
――黃河設計公司地質勘探院60年發展歷程回眸
胡少華 呂亞鵬
大河奔涌,歲月鐫刻。
從1952年到現在,黃河設計公司地質勘探院走過了60年征程。黃河干支流的深山峽谷,留下了勘探人艱苦奮斗的足跡;市場經濟的風雨浪潮,見證著勘探人開拓創新的業績。60年來,地勘院在歷史的畫卷中抒寫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成長之路處處風景
1952年8月,寂靜的黃河干流王家灘喧鬧起來,一批熱血青年來到這里,開動了3部美國150型鉆機鉆探選壩址。同年10月25日,黃委測驗處成立土層探驗隊,黃河上第一支勘探隊伍正式成立。
1952年到1978年是治黃勘探事業的艱苦創業期。26年間,這支勘探隊伍一方面專注于黃河下游眾多涵閘工程的勘探,另一方面傾心于黃河中下游規劃擬建工程的普探,為黃河的治理開發提供了大量的基礎資料。他們先后完成了三門峽、小浪底、天橋、巴家嘴、陸渾、故縣、石砭峪、磧口、軍渡、龍門等30多座大中型水利水電工程的勘探工作。
洛陽以北
一個工程,幾多往事!小浪底水利樞紐工程凝結了幾代黃河人的心血,承載著幾代黃河人的夢想。
水利水電工程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往往有較長的周期,再加上各種復雜因素的影響,有的工程經歷“幾上幾下”才能開工。小浪底水利樞紐就是這樣的工程。
1953年,地勘院的前身黃委鉆探隊在峪河口、大小風雨溝和豬爬崖3處打鉆孔11個,從此拉開了小浪底地質勘探工作的序幕。
如果說20世紀地勘院的成長是“星星之火”的話,那么新時期地勘院的發展則可稱之為“彩虹之舞”!
改革開放后,地勘院在開展黃河工程勘察的同時,積極走向國內外市場,開展了河南南陽回龍和新鄉寶泉等抽水蓄能電站的勘察及有關工程的施工,并在岡比亞、塞內加爾、赤道幾內亞、蘇丹、厄瓜多爾等國開展水利、水電、交通和工民建工程的勘察,為祖國贏得了榮譽。
在幾十年的發展歷程中,地勘院積累了豐富的水利水電工程勘探、水利水電工程施工、巖土工程勘察、工程監理經驗。
――完成了30余項國家重點工程不同階段的地質勘探工作,負責勘探的黃河小浪底水利樞紐工程獲得國家優秀工程勘察金獎。
――完成了百余項各類工程中的帷幕灌漿、截滲墻、灌注樁、排水孔等基礎處理及隧洞、橋梁、河湖整治、堤防工程等施工項目,作為主要參建方完成的山西橫泉水庫樞紐工程榮獲中國水利工程優質(大禹)獎。
――完成了數百項工民建、水利水電、公路、鐵路以及各類跨河建筑物等工程勘察項目,負責勘察的西安大唐芙蓉園工程榮獲國家優質工程銀質獎。
――承擔了10余項各類大、中型工程項目的監理工作,監理的多項工程被評為優良工程,其中大亞灣核電站中微子實驗站配套建設工程獲得了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頒布的重大貢獻獎。
一個個榮譽名至實歸:全國五四紅旗團支部、河南省文明單位、河南省五好團支部、河南省工人先鋒號、河南省衛生先進單位、黃委文明單位、黃委青年文明號、黃委安全生產先進集體……
發展之路峰回路轉
改革的東風乍起,吹皺了一池春水。20世紀末期,黃河勘探人開始意識到潛在的生存危機。
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確立,計劃經濟時期上級給任務撥經費的模式成為歷史。20世紀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地勘院生產任務少,經濟工作困難,一段時間連職工的工資發放都成了問題,企業面臨重重危機。
曾為黃河治理與開發屢立戰功的地勘院,猶如一艘無帆的小船,在市場經濟的大潮中風雨飄搖。
面對困難和壓力,地勘院迎難而上,大膽改革,確定了“一業為主,兩頭延伸,多種經營、全面發展”的方針,一方面走上社會承攬勘探任務,一方面開展多種經營。
1991年9月,小浪底前期工程開工。地勘院緊緊抓住這一良機,確定了以小浪底為主戰場的思路,利用在小浪底工作近40年的優勢,先后承攬并完成了小浪底1號 和2號交通硐、1號排水硐、消力塘排水硐、3號和4號灌漿硐灌漿、28號排水硐排水孔及主壩防滲墻檢測等施工和勘探任務。經過努力,產值從1992年的490萬元猛增到2000年的2552萬元。
世紀鐘聲敲響,轉型期的中國在日益成熟的市場經濟軌道上飛速奔跑。我國設計行業改企建制的浪潮滾滾而來,200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等部門要求178家勘察設計單位盡快改為企業。
地勘院再次面臨挑戰,又一次站在了生存與發展的“十字路口”。
“‘戴事業的帽子,走企業的路子’只是權宜之計。地勘單位最終要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求得生存發展。到2020年,我國要建成基本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事企轉變留下的時間不多了,早改早主動,晚改就被動。”形勢逼人,地勘院新一屆領導班子迅速按照公司改革思路進行了體制改革。
企業制訂了更加清晰的發展思路:進一步加大經營力度,向社會拓展工程施工市場,擴大巖土工程勘察業務范圍,依托公司發展工程監理,進一步抓好多種經營。
思路決定出路,改革的大幕隨之開啟。
從2002年到2012年,地勘院在10年間先后啟動了5次改革,內容包括組織機構改革、勞動人事改革、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第一次改革:2002年,夯實基礎,為改企建制作準備。第二次改革:2004年,加強內部管理,深入推進現代企業制度建立。第三次改革:2007年,打破二級管理體制,實行項目管理。第四次改革:2009年,整合資源,建立以成本控制為核心的生產管理體制。第五次改革:2012年,按照四大專業,進行事業部制改革,全力推動勘探、施工、勘察、監理業務發展。
組織機構的改革沖破了傳統封閉的“圍城”。地勘院全面推行以項目成本控制為核心的生產管理體制,改掉了不適應市場競爭的組織體系與管理流程,取消了計劃體制下的若干職能部門。改革后,機構精簡,管理層次減少,機構與市場充分對接。
人事上的競爭機制“破冰前行”。地勘院打破“干部”和“工人”的身份界限,廢除干部終身制,實行聘任制。全員崗位實行動態管理,人員自上而下逐級競爭上崗。
收入分配向野外生產一線傾斜,向科技人員傾斜。這一改革力度很大,對員工產生了強烈的“沖擊波”。改革進一步規定:根據項目和機組承包結余情況核算項目部人員和機組生產人員績效工資,此舉充分調動了項目部和機組的生產積極性,生產效率大為提高。
革除陳規陋習,驚醒麻木神經。競爭,帶來了無盡的生機與活力。改革,使地勘院培育出新的生存機制,與市場經濟相匹配的生態環境逐漸形成。
10年間,該院先后承攬并完成了西霞院反調節水庫生產試驗井、山西橫泉水庫帷幕灌漿和截滲墻工程、甘肅黑河東風水庫除險加固、青海拉西瓦電站尾水硐開挖等多項工程施工任務。巖土工程勘察經過十幾年的培育和發展,也從工業與民用建筑勘察向水利水電公路、鐵路工程勘察等領域拓展,先后在河南、山東、陜西境內完成了400余項各類巖土工程勘察項目。工程監理是地勘院近年新拓展的一項業務,先后參與了小浪底、西霞院、安徽蚌埠淮海應急工程的監理,并獨立承擔了甘肅張掖小孤山和二龍山水電站的監理任務。
10年間,地勘院經濟總收入持續增長,收入結構不斷優化,組織結構和運行機制進一步完善,員工收入顯著提高。員工人均年收入由2003年的1.7萬元增加到2011年的6.8萬元。
砥礪之路薪火傳承
“是那山谷的風,吹動了我們的紅旗;是那狂暴的雨,洗刷了我們的帳篷。我們有火焰般的熱情,戰勝了一切疲勞和寒冷……”這首在20世紀50年代廣為流傳的歌曲是老一代地勘隊員的集體記憶。
60年的黃河勘探史,烙滿了地勘隊員篳路藍縷、櫛風沐雨的足跡。一代又一代地勘隊員為治黃事業和地勘院的發展前仆后繼,用熱血青春換來了一個又一個彌足珍貴的基礎數據,用默默奉獻詮釋與時俱進的時代精神。
黃河勘探隊伍20世紀50年代開始進駐小浪底時,在艱苦條件下一干就是40多年。那些年,隊員們攀陡崖、鉆刺叢、涉險河,住過破窯洞、土坯房甚至豬圈羊圈,運輸全靠肩扛手拉。“過去有句俗話:有女不嫁勘探郎,一年四季守空房。”“每年只有春節放假才能和家人團聚一次,許多人竟十幾年沒看到過妻子夏天穿過什么衣服,子女見面不喊爸爸。”許多“老勘探”向記者描述崢嶸歲月的故事。
盡管苦點兒、累點兒,但參戰隊員個個精神飽滿,他們心中始終有一個堅定的信念,那就是“做好基礎工作,讓小浪底工程順利上馬。”
理想凝聚力量,信念鑄就堅強。
在一次勘探中,勘探工人張應盤為了保證鉆孔用漿,奮不顧身地跳進冰冷的漿池用雙臂攪拌泥漿,凍得失去了知覺,醒來后馬上要求投入到勘探工作中。張應盤,被譽為“黃河鐵人”。
歲月如歌,豪邁依舊,地勘精神一脈相承。
2002年8月,地勘院第一次開赴青藏高原,承擔西線工程勘探任務。這里平均海拔
“風吹石頭跑,氧氣吸不飽。”沒有到過柴達木盆地沙漠戈壁的人們不會明白人類在大自然面前的絕望。2011年,地勘院那棱格勒河水庫勘探項目部就處于一段號稱“死亡峽谷”的地方。此地環境極其惡劣,寸草不生,毫無生命跡象。更令人頭疼的是,人的最基本生活保障???――飲水問題無法保障。那棱格勒河河水混濁,含沙量極大,不能成為生活飲用水。方圓幾
考驗還在后面。工區最大的問題是交通不便,大型機械根本進不去。項目部只好組織人員架設施工便橋。長
“隨著時代的發展,物質條件和生活水平都有了很大提高,勘探裝備有了很大的變化,但惡劣的環境條件沒有變。這些年我們涉足的工作有高寒缺氧地區、戈壁沙漠地帶、非洲熱帶雨林,職工的艱苦奮斗精神不但沒有丟,而且得到發揚光大。在全體職工的團結協作下,地勘院產生了良好的品牌效應,不僅為推動當地的經濟建設和城市建設做出了自己的貢獻,更重要的是主動擔當起社會公益責任,創造了更大的社會價值。”地勘院工會主席張?D告訴記者。
2012年 4月,貴州黔西南州長到河南公務時,專程來到位于洛陽的黃河設計公司地質勘探院,他緊緊地握著院長易學文的手,感情之情溢于言表:“吃水不忘挖井人,我代表黔西南的父老鄉親向你們表達深深謝意。”
時光回溯。2009年秋天,我國西南地區百年一遇的特大旱災,給人民生活、工農業生產、社會經濟發展造成了嚴重影響。黃河設計公司及時響應上級號召,積極部署抗旱救災工作,緊急調集物資、人員,動員干部職工支援抗旱。地勘院承擔了抗旱打井這項光榮而艱巨的任務。該院干部職工在打井總負責人易學文院長的帶領下,充分發揚黃河勘探人“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斗,特別能奉獻”的精神,以精湛的技術、高昂的斗志,全力投入到抗旱救災工作中去。
貴州黔西南州屬喀斯特地貌,山多坡陡,巖石裂隙、漏斗、地下溶洞極為發育,開采利用極為困難,據說當地打井成功率為15%。面對困難,打井隊員們不斷總結,想方設法解決打井中遇到的困難。對地層不熟悉,他們就認真請教當地水利、地質專家,多方搜集資料,分析喀斯特地形的特點,研究確定合適的水井鉆進工藝,保證了鉆進的順利進行。由于所帶的鉆頭與當地實際地層不太相匹配,剛開始鉆進效率較低,他們在極短時間內研發出了能夠適應貴州地層的鉆井成井工藝。5支打井小分隊共在貴州黔西南州和畢節地區打出5口水井(其中3口圓滿成井出水),解決了5萬群眾飲水問題。在他們凱旋時,許多群眾自發前來為他們送行。老鄉們緊緊握住打井隊員的手說:“我們世世代代感謝黃河人,你們是我們的親人!”
在貴州的40多個日日夜夜里,黃河勘探人譜寫出一曲大愛之歌,黃河地勘院展現出勇于擔當社會責任的企業精神。
科研之路上下求索
這項成果成功應用于黃河古賢水利樞紐、河南河口村等工程勘察中。實踐證明:其成果質量可靠,降低了生產成本和勞動強度,經濟、社會效益顯著。目前,“鉆孔壓水試驗綜合測試技術”項目成果總體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其中小直徑液位變送器密封技術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鉆孔壓水試驗測試儀”只是一個縮影,它折射出的是地勘院對于營造科技創新環境的戰略思考。
這些年,地勘院堅持科技興院、人才強院的指導思想,廣泛開展科技攻關,推動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不斷提高院自主創新能力,提升核心競爭能力。他們成立了勘察與基礎工程技術研究所,建起了鉆探實驗平臺和泥漿實驗室,一批科技成果如雨后春筍破土而出。
帷幕灌漿工程多采用循環灌漿方法,地勘院結合小浪底工程地質條件復雜、裂隙發育的特點,在國內首次研究引進了GIN灌漿技術,在生產性試驗的基礎上,將這項新技術運用于小浪底工程建設中,取得了節約成本、保證質量、提高效率的明顯效果。地勘院研究試驗的GIN灌漿技術在全國處于領先水平。
在工程實踐中,地勘院還研發了無損傷鉆探管材打撈器、快速修復型水彎頭、孔口密封器、真空原狀取砂器、薄壁取土器、淤泥取樣器、超前靴取砂器等先進實用器具和第四紀深厚覆蓋層取樣、砂卵石及軟弱夾層金剛石鉆進等多項勘探技術,許多技術在國內居于領先地位。
該院研制的“大口徑(φ
在做好科技創新工作的同時,地勘院高度重視質量管理,嚴格保證質量管理體系有效運行和產品質量符合要求。該院開展的QC小組活動,多次獲部級優秀質量管理小組、全國優秀QC小組、全國質量信得過班組等榮譽稱號。
彈指一揮,甲子輪回,地勘院站在了歷史發展的新節點。
2011年,中央召開了最高規格的水利工作會議,出臺了關于加快水利改革發展的決定,我國水利行業進入到一個十分難得和良好的發展時期。隨著黃河設計公司“兩化一體”(市場國際化、業務多元化、設計施工一體化)戰略的深入實施,黃河流域市場及國內、國際市場“三駕馬車”競馳的格局日漸清晰。這些,都為地勘院闊步前行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
振奮精神迎接新挑戰,凝心聚力開啟新征程。地勘院全體員工將以60年的豐厚積淀,激流勇進,再鑄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