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治理,測繪先行。
1933年,黃河設計公司測繪信息工程院的前身――黃河水利委員會測量隊與黃河水利委員會同年誕生,至今走過了80年征程。80年來,幾代黃河測繪職工轉戰在祖國廣袤的大地,勘察青藏高原,定位黃土丘陵,量測河流山川,描繪水利工程,保障黃河安瀾,在治黃歷史的畫卷中抒寫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八十年發展鑄輝煌
1933年汛期,黃河發大水,下游決口數十處,洪水泛及5省,災民數十萬。面對危局,這年9月,國民政府決定成立黃河水利委員會,統一治理開發黃河。
黃委的當務之急是盡快修復決堤。因為測繪工作是工程規劃設計的前提,并貫穿于工程實施的全過程,所以,黃委甫一成立,便聘請國外專家協助組建測量隊,緊急施測修復決堤急需的河道地形圖、大堤縱橫斷面圖,以及黃河流域重點區域重要的高程數據,并著手編寫《黃河水利委員會測量規范》。
此后,長達80年的發展歷程中,測繪隊經歷了兩次隸屬關系的調整、三次更名。1956年黃河水利委員會勘測規劃設計研究院(以下簡稱設計院)成立,測繪隊劃歸設計院管理,更名為測繪處;1963年,設計院被撤銷,測繪處仍由黃委領導;1978年,設計院復建,測繪處重新劃歸設計院管理,更名為測繪總隊;2003年,設計院改制為黃河勘測規劃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測繪總隊更名為測繪信息工程院(以下簡稱測繪院)。
80年來,測繪院始終與治黃事業和國家四化建設事業風雨同舟、砥礪前行。曾先后完成黃河三門峽、小浪底、天橋、巴家嘴、陸渾、故縣、石砭峪、磧口、軍渡、龍門、河口村、西霞院、南水北調西線等大中型水利水電工程的測繪任務,負責黃河、塔里木河、黑河、淮河等流域平面、高程基準建設和河道地形圖的測繪任務;同時還參加流域內國家天文大地網、國家等級水準測量等國家級重大測繪工作。
早在1936年,黃河測繪人員就已達到500人,在新中國成立初期的20世紀50年代,更是達到1700多人的頂峰。目前,職工中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3人、河南省首批工程勘察設計大師1人、水利部5151人才工程部級人選1人、教授級高級工程師11人、全國注冊測繪師35人。
在測量設備方面,測繪院擁有無人機航空遙感系統、三維激光掃描儀、測量機器人、各類型智能全站儀、測量型GPS接收機、高精度電子及光學水準儀等先進儀器設備;擁有先進的航片和圖形掃描儀、繪圖儀、數據存儲設備、數據編輯工作站、全數字攝影測量系統、遙感影像處理及地理信息系統等平臺。
正是有了這些高素質人才和先進設備作保障,黃河測繪事業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過去測繪院用人工測圖方法,最終成果是一張紙質地圖;如今已經發展成為數字化,用電子儀器獲取電子信息,最終成果是具有多種地理要素和屬性的二維、三維數字地圖。過去工程測量用經緯儀、地形尺,一人觀測、一人記錄、一人跑尺選目標,漫山遍野都跑到;現在用現代先進的數字化測繪技術,大大減少人員體力勞動,工作效率成倍增加,服務范圍大幅擴大。
隨著測繪能力的不斷提高,測繪院業務面覆蓋廣泛。1995年即成為全國首批綜合甲級測繪資格單位,在測繪行業的10個專業中,有7個專業是甲級資質。同時,測繪院還是河南省測繪學會副理事長單位、中國測繪學會理事單位、水利水電測繪行業常務副理事長單位。
測黃河山水樹豐碑
測繪院應治黃所需而成立,其發展立足治黃、服務全國。從20世紀30年代起,老一輩測量人,就用他們堅實的肩膀,扛著沉重的測繪儀器,踏遍了黃河流域乃至大半個中國的廣袤大地。
僅1950~2010年間,黃河測繪人就先后完成了黃河干、支流一、二、三、四等水準測量13.7萬千米;布測一、二、三、四等三角網點7千余點,黃河干流河道一、二、三級GPS控制點及B、C、D、E級GPS點1.4萬余點;完成各種比例尺航空攝影60余萬平方千米,繪制各種比例尺地形圖42.7萬余平方千米。
新中國成立初期,百業待興,尤其是1955年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通過《關于根治黃河水害和開發黃河水利的綜合規劃的決議》之后,治黃工作進入大發展時期。當時編制《黃河流域綜合規劃》、建設三門峽水利樞紐,都亟需大量測繪信息資料。測繪隊員一方面自河源至河口,施測黃河流域的天文地理與經濟要素,記錄下來并定期進行復測更新;另一方面在荒無人煙的荊棘之地,開展三門峽水利工程前期測繪工作。
南水北調西線工程前期論證始于20世紀50年代,工程超前期測繪工作也自此開始,測繪隊員率先深入到高寒缺氧的黃河源區查勘。他們摸索前行5000多千米,在河源區施測導線763千米、導線點690個、河道斷面流量8個,還草測了1:2.5萬帶狀地形圖2625平方千米。以此為依據,他們求證了從通天河引水濟黃是可能的、黃河的正源是約古宗列曲等西線調水關鍵問題。幾十年來,幾代黃河測繪人先后10多次進入南水北調西線工區所在的雅礱江、大渡河、通天河地區,執行西線南水北調前期測繪任務,有人甚至付出了生命代價。
1956年,水利系統第一個航測制圖室在測繪院成立,后成為測繪高等院校和有關單位的教學、培訓基地。多年來,測繪院采用攝影測量與遙感技術,完成了三門峽、小浪底等大型水利樞紐的測繪任務;對黃河下游河道地形圖進行過多次復測,完成了黃河流域水土保持遙感普查、黃河下游河勢遙感監測、黃河下游河道清障遙感監測等任務。近年來,利用先進的航測技術,測繪院先后完成了黃河小北干流及寧夏河段、渭河下游河道、淮河干流河道、南水北調中線、青藏高原水利樞紐地形圖測繪工作;完成西寧、貴陽、青島、杭州、深圳、鄭州、開封等城市地形圖測繪、地籍調查工作;完成了濮陽至陽新、淮濱至息縣、洛陽至嵩縣等高速公路測量工作。
建設“三條黃河”、“維持黃河健康生命”,是21世紀初黃委黨組提出的治黃新理念,其中的“數字黃河”工程就是把黃河裝進計算機,用計算機強大的計算分析能力來提升治黃現代化水平。“數字黃河”工程在2002年正式開建,黃河地理信息公共服務平臺也在那年開始籌建,由測繪院具體負責實施。
測繪院副院長高慶方告訴記者:“黃河地理信息公共服務平臺是一個結構復雜、功能多樣的軟硬件綜合平臺,‘數字黃河’工程專業應用系統的建設運行需要地理信息支撐,所以黃委要求這個平臺與‘數字黃河’工程同步建設。”他還形象地介紹到:“黃河地理信息系統平臺就是一個‘戲臺子’,有了這個‘戲臺子’,黃河其他應用系統才能夠在這個臺子上表演。”
然而,平臺研發是個系統工程,難度非常大。測繪院歷時6年,先后借助“3S”、互聯網、云計算等高新技術,編制了黃河地理信息系列技術標準,建立了黃河流域多尺度、多種類、多時態地理信息數據庫,從而成功開發出黃河地理信息公共服務平臺。
該平臺實現了黃河地理信息的在線服務與功能共享。因其在黃河防洪減災、水環境監測、水資源開發利用、水土保持以及水利工程規劃等領域的出色應用,2011年摘取了地理信息行業的最高獎――“中國地理信息產業優秀工程金獎”。
這僅是測繪院獲得的眾多榮譽之一,在測繪院榮譽室里記者看到,一面墻的書柜里擺滿了各種榮譽證書和獎杯,另外3面墻上掛滿獎狀和獎旗,乍一進來,好像走進了一個小型的博物館。測繪院工會主席周國慶向記者一一介紹道:“這個是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獎狀,由《黃河流域地圖集》獲得;這是全國優秀工程勘察金、銀、銅獎獎杯,分別是《黃河小浪底水利樞紐大壩外部變形測量》、《黃河小浪底水利樞紐施工控制網測量》、《黃河干流河道GPS控制網測量》3個項目獲得的……”
記者看到,除此之外,測繪院完成的《黃河流域重點區域統一高程系統(禹門口以下)》、《黃河地理信息數據庫建設關鍵技術與應用》項目分別獲得全國優秀測繪工程金獎、全國測繪科技進步二等獎等測繪行業大獎……滿滿一屋子的榮譽,不勝枚舉。
長期以來,測繪院重視產品質量,早在1954年就建立了測繪產品檢查驗收制度,1998年獲得了全國測繪質量優秀單位,是河南省惟一獲此殊榮的單位。憑借著精湛的技術、嚴謹的作風、優質的產品、周到的服務,測繪院在全國測繪界享有較高的聲譽。近年來,有10項測繪成果獲得國家級科技進步獎和優秀成果獎,35項成果獲得省部級科技進步獎、優秀工程勘察獎。
闖市場產值連年增
作為全國事業單位改革的先行者,2003年9月,設計院改制為企業,測繪院的“身份”亦由事業轉變為企業。丟掉了“旱澇保收”的“鐵飯碗”,迫使測繪院必須參與市場競爭,在競爭中求得生存發展。
對測繪院而言,市場化運作并不陌生,早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在改革開放春風的鼓舞下,測繪院在保證完成治黃測繪任務的前提下,就已開始了市場經營的嘗試,今年恰逢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召開,伴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步伐,已走過整整35年。
改革開放初期,測繪院實行預算包干,承接了部分外單位交給的有償工作,還借助航測室地圖制印組具有制圖專業人員和設備的優勢,成立了對外營業的印刷廠。
進入20世紀90年代,測繪院開始進軍國土市場,至1994年12月,總計完成河南省13個縣(市)的全部或局部國土調查工作。1992年測繪院抽調精兵強將,赴深圳市龍崗鎮松子嶺附近的區政府新址一帶測繪地形圖,拉開了進軍南方測繪市場的序幕。
到了21世紀,測繪院的業務范圍已經輻射全國,走向世界,先后在深圳、廣州、烏魯木齊、杭州、成都、貴陽6座城市設立了辦事處,在厄瓜多爾、赤道幾內亞、幾內亞、加納、安哥拉、老撾、越南、柬埔寨、巴基斯坦等10多個國家開展了測繪業務。
同時,測繪院的業務領域得到進一步拓展,可以為各行業基礎設施建設提供測繪技術服務,服務行業主要包括水利、水電、能源、國土、城市建設、交通、房產等。
除了進軍傳統測繪市場,測繪院還把目光投向了信息化建設市場,實現業務的多元發展。建設智慧城市,測繪院完成了以杭州、青島為代表的多個城市數據庫建設。建設數字國土,測繪院完成了河南省第二次土地調查省級數據庫及多個市縣土地利用數據庫建設;完成了河南省農村集體土地確權省級專項控制測量及多個地市的農村集體土地確權工作;完成了深圳、廣州、無錫、安陽等城市的地籍數據庫建設。建設數字環保,測繪院完成了黃河流域生態植被數據庫、黃河干流水質監測數據庫建設任務。
前瞻市場機會,贏得豐厚回報。測繪院院長、黨委書記朱圣世告訴記者,2012年,測繪院總收入創了歷史新高,自營合同額比往年翻了幾倍。今年全院職工齊心協力,力爭產值再獲突破。
薪火相傳英雄輩出
測繪隊伍被稱為工程建設的先鋒軍,每一項工程的開工建設,最先進場工作的都是測繪人員,這注定了他們的工作地點往往是遠離家鄉的荒蠻之地。“一桿標尺半袋糧,天作棉被地當床,三棱尺,小筆尖,一米桌前測地又量天。”是測繪人的真實工作寫照。他們肩扛測量儀器,架標、量距、讀數、記錄,時常穿梭在高山深谷、急流險灘之中,風餐露宿,櫛風沐雨,小心翼翼地收集每一個數字。看似平凡的工作,卻因為是開路先鋒,也就注定了不平凡。
楊廣成,年僅26歲的大學畢業生,1990年在執行南水北調西線工程測繪任務中,高原反應嚴重,加上過度勞累患上感冒,不幸罹難。和他一同執行此次測繪任務的高占峰回憶說:“廣成干活拼命,在測區發現鼠疫的情況下,仍冒著生命危險進入測區完成測量工作,然后連夜撤離測區,奔波500千米的山路,開始下一輪的作業。可是,正當下一階段的工作全面鋪開時,飽受感冒和高原反應折磨的楊廣成已經不得不被大家抬上去醫院的車。從7月11日病情危重住院到次日,對生的眷戀讓他一次次從休克中蘇醒過來,但是最終,無論我們怎么呼喚,他還是撇下了父母、未婚妻和我們一大群弟兄們,把青春永遠定格在了雪域高原。”
楊廣成、劉天鐸、董詩豪、都金良、郭永祥……新中國成立后,先后已有10位測量員長眠于大河兩岸,為治黃測繪事業獻出了寶貴的生命。
時光荏苒。時代的發展進步,測繪手段的日新月異,傳承與發展,黃河測繪人不斷為自己的精神賦予新的內涵。
劉豪杰,河南省首批工程勘察設計大師,2013年經國務院批準 的“享受政府特殊津貼專家”,測繪院總工程師,1983年畢業于同濟大學,是1977年恢復高考后第一個到測繪外業一線工作的大學生。30年來,他潛心研究,把扎實的理論基礎和外業實踐有機結合起來,為引領和傳承測繪院科技創新和進步奉獻了無悔的青春。
在1986 年參加青藏高原調水線路勘測時,面對高寒缺氧的惡劣環境和作業人員強烈的高原反應,他大膽提出并親自主持開展了EDM測高試驗研究,成功解決了在地勢險峻、懸崖峭壁上人員無法到達區域開展測繪工作的關鍵性技術難題,大大減輕了作業人員的勞動強度。
黃河干流河道GPS控制網是國內首個超長帶狀型控制網,當時國內水利行業沒有可參考的經驗,項目負責人劉豪杰在設計這個GPS網時,根據黃河干流狹長特點大膽采用三級布設、逐級控制的設計方案,出色完成了建網工作。該項目獲得了水利部優秀工程勘察銀獎、第九屆全國優秀工程勘察銅獎。
胡潔,2006年畢業于武漢大學的女碩士。她巾幗不讓須眉,剛到測繪院工作,就加入到“渭河中下游河道基礎地理信息系統建設”項目中,編寫的用戶使用手冊內容詳實、圖文并茂、指導性強,受到業主的一致好評。兩年后的2008年,她便擔當起項目負責人,先后主持完成古賢壩址區北京54與西安80坐標轉換公式研究、黃河下游1:5萬遙感影像處理、杭州空間數據庫更新入庫等項目。2009年,她遠赴蘇丹,主持完成了成果檢查、報告翻譯、信函撰寫等工作,在遙遠的非洲國度展現著測繪女兵的智慧與不凡。目前,她又瞄準測繪科技前沿,致力于高分辨率衛星遙感和機載LiDAR技術用于地形信息的快速獲取研究。
“正是測繪院這個集科技創新、優秀人才、精尖設備于一體的舞臺,成就了我們成長為傳承和發揚黃河精神新一代的夢想。”這是胡潔在獲得黃河設計公司第四屆青年技術拔尖人才時的肺腑之言。
……
楊廣成、劉豪杰、胡潔只是黃河測繪隊伍中的代表,“銳意創新、精益求精、無私奉獻”的黃河測繪精神鼓舞著一代又一代黃河測繪人為治黃事業奉獻青春、奮斗不息。測繪院先后獲得全國測繪行業先進班組、全國優秀質量管理小組、黃委經濟工作先進集體、黃委會青年文明號等多項榮譽稱號,這些榮譽是對他們辛勤努力和工作水平的最佳褒獎。
1933至2013年,80載的歲月積淀,80年的風雨洗禮,黃河兩岸、大江南北,留下了黃河測繪人奮斗的足跡,蕩漾著黃河測繪人激越的豪情,映射著黃河測繪人歡欣的希望。“黃河測繪人熟悉黃河,黃河治理開發和管理的事業需要測繪,測繪應該為‘三條黃河’的建設做出應有的更大的貢獻。”這是黃委原主任、水利部副部長李國英對黃河測繪人的希冀,更是黃河測繪人不懈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