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区乱码综合无码一区二区三-二区女人观看chinese中国真实乱-二区欧美三-二区欧美无遮挡中文字幕人成人-二区啪视频-二区日本成人动漫电影

踏遍青山人未老――記黃河勘測規劃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地質院副總工程師牛書
發布日期:2016-06-22
編輯:楊紅彬、孟令嫻
來源:楊紅彬、孟令嫻
【字體大小:
打印

采訪牛書安,是從一個笑話開始的。

2004121日,牛書安帶領隊員們奔赴四川省阿壩州俄日河流域勘察。在兩個多月的時間里,他們歷盡千難萬險,如期完成了勘察任務。臨行前,當地老鄉拉著他們喝慶功酒。那一次,酒量一向驚人的牛書安平生第一回喝了個爛醉如泥,被大伙抬進了帳篷……

如今,再聊起當年的那件“糗事”,早已滴酒不沾的牛書安仍然亢奮不已。他說:“如果時光倒流,我一定還要喝醉。”

光陰如梭,歲月如沙。對于從事水電地質事業30多年的牛書安來說,每一次野外勘察都是一場生與死的考驗,每一次勝利怎不值得慶賀呢?

 

“地質人就該行走在懸崖邊上”

20028月,黃委設計院(黃河勘測規劃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的前身)與青海省海西州簽訂了蓄集峽水利樞紐勘察合同。時任地質勘測一隊隊長的牛書安被任命為項目負責人。

按說,自1981年踏入地質勘察門檻的牛書安早已對野外作業的條件艱苦有了充分的心理準備。然而,這一次的艱苦程度仍然超乎了他的想象:

――海拔高:項目工作區海拔達3500米,隊員們到達后,頭暈、惡心、胸悶、流鼻血等高原反應接踵而至。無奈,大伙只好大把大把地吞高原常用藥,即便如此仍有多名隊員病倒了。

――交通、通信難:項目工作區距最近的德令哈市還有60公里,其間幾乎是無人區。從宿營地到工作現場是20多公里的河灘地,兩次涉水過河。如果要去壩址,還必須從崖口攀過數百米高的陡坡后,再爬上六七公里的崎嶇山路。通聯也是個問題。一出德令哈市,手機就成了“啞巴”。到達目的地后,大伙便“不知有漢,無論魏晉”,幾乎與世隔絕了。

――工期不等人:根據經驗,在西部高原搞地質勘察的“黃金季節”在5月到9月之間,太早太晚都不好。他們8月底到達現場,已錯過了勘察的最佳時期。再者,勘察工期只有短短的兩個半月。為了趕工期,牛書安決定,測繪、勘探、地質、試驗等項目同時展開。

…… ……

“把困難舉在頭上,它就是滅頂石;把困難踩在腳下,它就是墊腳石。”令人欣慰的是,牛書安和隊員們將困難踩到了腳下,最終完成勘察任務,并順利提交了《青海省巴音河蓄集峽水利樞紐可行性研究階段的工程地質勘察報告》等三份勘察報告,其中一份還獲得了河南省優秀成果咨詢二等獎。

千萬別以為,生與死的考驗唯有在西部高原勘察時才會遇到,在內地作業時同樣讓他們經受歷練。2003年冬天,牛書安和隊員們在河南省南陽市天池崖抽水蓄能電站勘察。勘察區域位于南召縣西部伏牛山區。一天早上,他和隊員王登科沿溝而上追索斷層。溝內荊棘密布,四處是懸崖峭壁,每行走一步都異常困難。當他們到達山頂時,已是下午2點多鐘。下山時,二人迷路了,一直轉悠到天色昏暗也沒能找到下山的路徑。天黑透了,冰冷的山風呼嘯著,氣溫也像過山車似的猛地降到了零下10多攝氏度,此時,他們才發現,衣服早已被荊棘“撕”成了條條片片,臉上也被樹枝“割”上了道道血痕,再加上饑腸轆轆,體力難支,二人邁半步都困難。

可是,在山上蹲一宿是萬萬不可的,不丟性命也會被凍個半死。常年在野外奔走的牛書安拽上王登科一步一步往前挪。看不見路,就投石問路,靠石塊發出的響聲判斷前面是坡還是崖;凍得狠了,你抱著我,我抱著你,暖和一下;困得厲害,兩人就手扣著手,站著喘上幾口氣,生怕一蹲下就會睡著,骨碌進懸崖……就這樣,他們硬是在天蒙蒙亮時順著山腰爬到了山的另一面。回頭凝望,他們才發現夜里幾乎是在懸崖上攀附而行,身邊的絕壁一個接著一個,稍不留神……二人倒吸了一口涼氣,不敢往下想了。

第二天下午2點左右,二人才一瘸一拐地摸回駐地。此時,大伙已經分成八個小組,準備上山尋找他們了。

其實,在聽牛書安和隊員回憶那段往事的時候,記者的心早已提到嗓子眼兒處了,不只是深受震撼,更多的則是仰望星空一般的欽佩。這究竟是一群什么樣的人呢?面對如此惡劣的環境,他們沒有低頭“臣服”,依然一如既往地向前、向前、向前!面對隨處潛伏的危險,又是什么支撐著他們,始終保持著豁達的性格、樂觀的心態和昂揚的斗志呢?

是的,在牛書安他們這里,你聽不到任何抱怨和委屈,你聽到的多半兒都是一些“逸聞趣事”。比如有一天晚上,一名隊員發現帳篷外站著一匹狼,便急中生智,招呼著隊友們放聲吶喊,“嚇”得狼落荒而逃;比如在高原上煮方便面的時候,因為水“燒不開”,方便面凝成一坨一坨的,大伙戲稱煮的是“方便粥”;比如為了抵御嚴寒,他們“發明”了一套睡覺的“絕招”:先將被窩疊成直筒子,和衣緩緩鉆進去,待被窩里有點熱乎勁兒后,再脫掉褲子,最后才脫掉上衣;比如為了排解隊員們的郁悶情緒,他們玩起了“翻跟頭”比賽,敗者即興給大家表演一個節目……

“苦亦樂,甜亦樂;安之樂之,心善志堅。”再苦再多的磨難都不能摧垮牛書安的意志和夢想。他說:“既然選擇了地質勘察這一行,就該行走在懸崖邊上。這是中國地質人應有的擔當!”

多年來,牛書安一直默默地踐行著這句誓言,先后負責和參與了100多項大中型水利樞紐、水電站、抽水蓄能電站以及堤防加固、除險加固等工程地質勘察工作,足跡遍布祖國的大江南北。2011年和2015年,他還先后奔赴幾內亞共和國和剛果民主共和國勘察水利工程地質,為當地水電開發建設事業做出了貢獻。

 

“地質勘察就和醫生看病一樣”

在黃河勘測規劃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牛書安算得上是一個“老地質”了,再加上脾氣特別隨和,有些調皮的隊員時常會和他開個玩笑,于是便有了下面這個“打賭”的故事。

19957月,牛書安帶領隊員們對山西省垣曲李家河水庫實施測繪。初到工作區的時候,隊員陰國勝提議牛書安估算一下河底到懸崖頂部的高度。一旁的隊員們也紛紛湊上前來,嚷嚷著要和牛書安打個賭。牛書安沒有理會,耐心觀看周圍的林木高度、地形地貌,隨后說出了一個數字。將信將疑的大伙趕緊找來工具進行測量,得出的結果竟然和牛書安估算的一樣:120米。

隊員們沸騰了,卻招來了牛書安的一頓迎頭呵斥。接著,他召集全體隊員開會分解任務,還叮囑大伙必須秉持嚴謹的態度、精益求精的精神去對待地質勘察工作。聽著這些話,陰國勝偷偷做了一個鬼臉,和牛書安共事多年來,還是頭一次見他發這么大的火。

“地質勘察是一門科學。”這是1978年牛書安考入鄭州地質學校的第一天,老師在黑板上寫下的一句話。再后來,無論是1983年脫產到鄭州煤田職工地質學院攻讀本科,還是1996年在職主修中國地質大學研究生課程,他都時刻銘記著這句話,如饑似渴地汲取著地質科學的營養,從來不知疲倦。

在牛書安所參與的地質勘察項目中,編制《綽思甲流域規劃》算不上最苦最難,但絕對是一個最富有挑戰性的項目。

綽斯甲河發源于青海省果洛州班瑪縣達卡鄉西北的倒而娘山北麓,規劃河段122公里,多位于高山峽谷中,兩岸陡峭,河床深切,水流湍急。且不說自然環境惡劣,關鍵是這里地層巖性極其復雜,還無任何資料可供參考。此時,牛書安才恍然大悟,當初何以有人私下議論說他接了一個“燙手山芋”。

遇到困難就當縮頭烏龜,這不是牛書安的性格!2004年年初,他帶領隊員們在項目工作區安營扎寨。白天,他和隊員們一起帶著“三大寶”(羅盤、地質錘、放大鏡)爬坡進溝下河調查、測繪;晚上,待隊員們歇息后,他還要對收集的數據、資料加以分析和研究,再提出次日的勘察方案。2007年年底,《綽斯甲河流域規劃》終于編制完成,并獲得黃河勘測規劃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優秀成果獎。牛書安和隊員們喜極而泣,是啊,一千多個日日夜夜里,誰知道他們究竟爬了多少條溝,翻了多少架山,??了多少條河呢?

圈內人知道,地質勘察方案要么“保守”,要么“冒進”。所謂“冒進”,是為了節省投資將工程風險“縮”得小一點,如此會給工程埋下安全隱患,而所謂“保守”,則是有意將工程風險“拔”得高一點,以求得明哲保身。在牛書安看來,這兩種態度都是不可取的。他說:“地質勘察就像醫生看病一樣,對癥施治才是王道!”

“本文通過對河南某引水工程的突泥突水原因進行分析,并就其處理措施進行介紹,供類似工程參考和借鑒。”這是摘自牛書安公開發表的論文《河南某工程引水隧洞突泥突水原因分析與處理措施》中的一段文字。文中所涉及的引水工程位于河南省安陽市境內,于201010開工建設。由于滲水而導致工作面右側頂部兩次塌方,并伴有大量突泥突水現象,致使隧洞施工一度停工。

之后,牛書安臨危受命,帶領項目組進駐工地。他們推翻了原有勘察設計方的方案,重新測繪、勘探、試驗,并根據工程的地質條件和突泥突水特征,提出了以排為主、局部封堵的治理方案。經過施工論證,效果較好。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癡迷地質勘察事業的牛書安在人生的路途中不斷超越著自我,一步步走向巔峰。多年來,他先后發表科研論文11篇,其中有2篇在中國水利學會勘測專業委員會年會上進行交流,累計編寫勘察報告50多份,12項獲得河南省優秀勘察獎、黃委科技進步獎和黃河勘測規劃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優秀成果獎,參與編纂的《水利水電工程天然建筑材料勘察規程》被作為國內水利行業標準,由水利部于201535日發布,65日起實施。

 

“我是踩著教訓走過來的”

199410月,牛書安帶領隊員們前往河南省南陽市回龍抽水蓄能電站勘察。這一次,他“栽”了一個跟頭兒。

按照部署,牛書安和隊員們早早趕制出了勘察方案,并根據勘察結果,推薦了一個混凝土骨料料場。熟料,工程剛一施工,這個料場的漏洞便暴露了。原來,由于受客觀條件限制,負責勘察試驗的人員沒有嚴格遵照操作規程,選定的料場“軟弱顆粒”含量超標。牛書安沒有推諉責任,帶領隊員們重新勘察料場,最終找到了合乎工程標準要求的天然建筑材料。

在牛書安的辦公桌上,記者看到了一本打印的小冊子,名字叫《水利水電勘察過程中常用知識備忘備查》。小冊子圖文并茂,不少地方都留下了用圓珠筆標注的痕跡。

“這是我的‘教訓薄’。”牛書安解釋說,每個知識點都“牽”著一個故事,“連”著一條教訓。不管走到哪里,他都隨身攜帶這本小冊子,一方面提醒自己避免重蹈覆轍,另一方面也為了記錄更多的“教訓”。慢慢地,小冊子從開始的1頁、2頁增加到了現在的113頁。

“他是一個追求完美的人。”隨著采訪的深入,牛書安給記者留下的這個印象愈來愈深刻。在他看來,所從事的每一項工程似乎都能找到一兩個“污點”、三四處“敗筆”。他說:“多年來,我就是踩著教訓走過來的。”

不妨來說說牛書安在中條山供水工程前期勘察中遇到的小插曲。小浪底庫區輸水線路總長13.359公里,主要由取水口、輸水隧道、橋式倒虹吸渡槽等建筑物組成。1997年年初,牛書安和隊員們一起進駐工地開始勘察。在提交勘察方案時,牛書安發現此前關于取水口邊坡坡度的設計不夠合理,有可能會影響到取水口的穩定性。于是,他帶隊再次進行攻關,最后采取二維及準三維剛體極限平衡法和彈塑性有限之法,對邊坡在各種荷載組合下的穩定性進行計算,最終為邊坡的支護設計提供了可靠的依據。據此,他與人合作撰寫了論文《中條山供水工程取水口邊坡穩定性研究》,發表在《人民黃河》雜志上,并作為一個條目記錄在了他的那本小冊子上。

在牛書安那里,小冊子是個“教訓薄”,而在隊員們的心目中卻成了地地道道的“寶貝”。隊員王耀邦告訴記者,大伙都曉得牛書安隨身裝著這本小冊子,需要時也不打招呼,直接從他身上掏,看完了再給他裝回去。

2008825日,48歲的牛書安被聘為黃河勘測規劃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地質工程院副總工程師。依照單位規定,他帶上了自己的第一名徒弟。

徒弟叫周延國,今年36歲,2004年從吉林大學畢業之后應聘到單位工作。在和他結成師徒之后,牛書安將那本小冊子作為“見面禮”送給他,并叮囑他汲取自己的經驗,不要犯下類似的錯誤。每逢小伙子遇到難題,不論什么時候,也不管什么場合,牛書安都會熱心的幫他解疑釋惑。在牛書安的耐心幫教下,周延國進步很快,先后發表論文9篇,獲獎6次,從20115月起開始擔任項目經理,成了公司地質勘察的一名新秀。

因為牛書安的性子好,又樂于因材施教,所以不少年輕隊員都爭著做他的徒弟。因公司規定的名額有限,多名隊員只能當牛書安的“編外徒弟”。閻思泉就是其中之一。

閻思泉告訴記者,雖然和牛書安沒有師徒名分,卻建立了深厚的師徒情誼。多年來,他跟隨牛書安走南闖北,不但學到了許多地質勘察知識,還學會了不少做人的道理。200412月,他隨牛書安到四川省俄日河流域勘察。因為難以適應高原反應,他病倒了。牛書安主動承擔了照顧他的工作。他說,很多時候,牛書安就像一名大哥,呵護著身邊的年輕隊員們。

幾年來,牛書安陸續帶過多名徒弟和“編外徒弟”。對于這些年輕的地質隊員,他將自己的十八般武藝悉數相傳,為國家培養了一大批優秀的地質勘探人才。

 

“家那么近,又那么遠”

“鄭州西寧”、“成都烏魯木齊”、“重慶鄭州”……這些是什么?這些是牛書安多年來收藏的登機牌,總計超過了300張。

或許是時間長的緣故,原本是藍白相間的登機牌已經褪色了不少。牛書安小心翼翼地翻閱著,興致勃勃地給記者講述著每張登機牌背后的故事,說到動情處,還情不自禁地開懷大笑起來。他說,很喜歡收藏自己出差的登機牌,好回憶那些逝去的往昔。而記者分明感覺到,這一張張小小的登機牌除了承載著一名地質工作者對地質勘察事業的赤誠之外,還有對家的念想。

牛書安的老家在洛陽市孟津縣。平時,因為時常出差,一向孝順的他只好將年事已高的父母托付給農村的幾個姊妹輪流照顧。200711年,82歲的父親病危住院,彌留之際盼著能再次看上兒子一眼。此時遠在四川省阿壩州勘察工程的牛書安憂心如焚,手里攥著托人訂好的車票,幾次走出帳篷,又幾次退了回去。當最終決定退票留下的時候,他才發現,那張車票早已被攥得稀巴爛了。數天后,父親溘然長逝。出殯那天,牛書安正窩在帳篷里寫勘察報告。他一邊寫,一邊哭,豆大的淚珠撲簌而下,重重地砸在了紙上……

事后,單位領導“批評”他為何不請假回去一趟,不至于留下終身遺憾。牛書安對此選擇了沉默。是啊,自己何嘗不愿回去送父親一程呢?可是,勘察工程正處在節骨眼兒上,身為項目負責人,自己怎能一拍屁股就走呢?

對于老人,牛書安因為不能在床前盡孝而慚愧;對于愛人和女兒,牛書安同樣因為沒有盡責而內疚。愛人常說,對他而言,家更像一個免費的旅社,常常上演著久別盼重逢的故事。2008512日,四川省汶川地區發生了震驚世界的8.0級地震,給當地人民的生命財產造成了巨大損失。513日上午,牛書安接到了參加國家防總、水利部陜西工作組的通知,晚上11點便趕到了陜西省受災最嚴重的漢中市,并連夜投入到了抗震救災工作中。接下來的幾天時間里,在余震不斷的情況下,牛書安和工作組成員一起走馬燈似地察看了鐘寶寨、石馬灣、慶家寨等震損嚴重的水庫,并及時形成報告,向上級匯報。523日,牛書安又奉命參加黃河勘測規劃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抗災除險突擊隊開往四川災區參加震損水庫除險,成為全國水利系統所屬設計單位中第一個整建制趕往災區的突擊隊。525日,青川發生6.4級強余震時,牛書安和隊員們正在一座水庫大壩上查驗。他們冒著生命危險,在壩頂、壩肩、壩坡匍匐前進,一絲不茍地檢測和統計裂縫、查找和記錄滲漏點,不放過任何一處隱患。經過連續多天的晝夜奮戰,他們于5月底編制出了被水利部視為樣板的應急除險方案。臨行前,當地黨委、政府和群眾特意給突擊隊送來了三面錦旗以示感謝。

可是,當牛書安美滋滋地回到家時,女兒在開門時第一眼竟沒認出他來:“大叔,你找誰啊?”他鼻子一酸,將孩子一把攬進懷里,止不住落下淚來……

自古家國難兩全。身為一名共產黨員,牛書安將自己的大半生都獻給了祖國的地質勘探事業,先后被評為河南省直工委優秀黨員、全國野外科技工作先進個人,獲得第二屆河南省直“十大道德模范”提名獎和河南省“五一”勞動獎章,當選為黃委勞模、全國水利系統勞模。

然而,牛書安歷來都認為這些榮譽不屬于自己,而應該屬于那些為繁榮祖國地質勘探事業而獻出了寶貴生命的戰友。他說:“他們才是中國地質勘探事業的脊梁!”

就在本文即將付梓時,牛書安給記者打來電話,說他想利用近期去四川出差的機會,繞道阿壩州,祭拜一下中國電建集團成都勘測設計研究院的兩名地質隊員。牛書安告訴記者,當年在阿壩州勘察時,他們曾與自己并肩戰斗并結下了深厚的友誼,后在汶川地震中不幸遇難。牛書安說,這么多年過去了,一直期望著能去他們的墓前,獻上一束花,向親密戰友表達一下自己的敬意和哀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