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卡科多?辛克雷水電站(簡稱CCS水電站)是目前中資企業在海外承接完建的最大水電站項目,也是厄瓜多爾最大水電站。該水電站是黃河勘測規劃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黃河設計)繼凱樂塔水電站點亮西非后的又一杰作,也是黃河人走向世界的里程碑。
作為黃河軍團走向世界的“先鋒隊”,黃河設計在亞洲、非洲、南美洲、大洋洲的土地上生根發芽。隨著一座座巍峨的水電工程拔地而起,黃河人的世界“朋友圈”越做越大。
然而,“走出去”背后卻也困難重重,嗆過水,繳過“學費”,繼而在世界浪潮的摔打中叫響“黃河設計”品牌,黃河軍團的海外“成長”經歷堪稱“一帶一路”戰略實施中的一本教科書。
發展與危機并存
“做國際項目最大的難點是什么?”記者首先向黃河設計國際院院長尹德文拋出這個問題。
他說:“當疆場擴展至全球時,企業不僅要應對國內市場的殘酷競爭,更要時刻關注國際局勢及全球經濟發展趨勢,對市場做出準確判斷。”
國際市場蘊藏著巨大的發展潛力,但與此同時,其高風險也讓眾多企業望而卻步。持續性的經濟危機使全球市場萎縮,投資環境惡化,黃河設計部分已簽約的項目難以生效或執行中斷。發展中國家資金匱乏,購買力下降,造成支付困難,直接影響了公司工程款回籠。傳統的EPC(工程總承包)方式難以為繼,項目模式逐步向BOO(建設―擁有―運營)\BOT(建設―運營―轉讓)\BOOT(建設一擁有―運營―轉讓)等投資形式轉變,龍頭國資公司以其強大的融資能力抵御這種轉變帶來的風險,但黃河設計由于自身投融資能力薄弱,形成了市場開發新的瓶頸。
除經濟危機外,政治風險也成為掣肘黃河設計國際項目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部分發展中國家政局動蕩,政府更迭頻繁,新舊政府間的不同政策導向將對公司追蹤項目的簽約及已簽約項目的實施造成十分不利的影響,甚至直接導致在建項目執行中斷,投資難以追回。此前黃河設計已經簽約的阿根廷布市供水項目、尼日爾水電項目正是由于政治因素而擱置,南蘇丹的持續戰亂直接導致已經落地的拜登、朱巴等大中型水電項目遭遇“爛尾”,已經簽署好的合同被無限期擱置。同時戰爭嚴重威脅著公司人員的生命安全,黃河設計在此類國家的項目實施困難重重。
放眼國內,以中國電建集團為代表的大型央企憑借強大的實力在項目承攬及建設領域獨占鰲頭。隨著央企整合的不斷深入,國內大型企業不斷完善,逐漸建立起實力強勁的設計單位,各單位項目承攬競爭愈演愈烈,黃河設計面臨嚴峻的挑戰。
即便環境并未給黃河人的國際發展事業提供沃土,它依然在狹縫中茁壯成長。
面對錯綜復雜的國際環境,黃河設計緊盯國家大政方針,積極響應國家“走出去”“一帶一路”發展戰略,在國家宏觀發展的大框架下制定各國項目開發規劃,依據區域特點及項目風險等級建立起遍布全球的小框架。目前,黃河設計已經建立起了以赤道幾內亞、幾內亞、安哥拉為非洲中心,巴基斯坦、馬來西亞、印尼為亞洲中心,以厄瓜多爾、阿根廷為南美中心的3大主戰場戰略布局,黃河印記在全世界各個角落熠熠生輝。
在經濟全球化的大格局下,單兵作戰顯然已經不能適應國際市場的需求。黃河設計迅速調整戰略,秉承合作共贏的理念,堅持“經營前移、高端介入、四方捆綁、立體運作”的方針,與中國水利水電建設股份有限公司(簡稱中水電)、葛洲壩集團、中國水利電力對外公司(簡稱中水對外)這3家行業巨頭強強聯合,建立起深度互信合作關系,共同開拓國際市場。目前,黃河設計與中水電合作先后完成了厄瓜多爾CCS水電站、赤道幾內亞吉布洛水電站、巴塔電網Ⅰ期、上調水庫等工程建設;與中水對外合作建成了幾內亞凱樂塔水電站,推動蘇阿皮蒂水電站項目實施,合作競標幾內亞扣扣他目水電站,簽約加納合芒水電站、蘇尼亞尼供水項目;與葛洲壩集團簽約南蘇丹拜登水電站,投標馬來西亞巴雷電站,追蹤印尼雅加達交通隧洞、印度灌溉隧洞及拉美、中亞地區的市政、電站等項目。此外,黃河設計不斷發展實力型合作伙伴,與中國中鋼集團公司、中國北方國際經濟技術開發集團有限公司、中國機械設備工程股份有限公司、中國成套工程有限公司、中國航空技術進出口總公司等大型公司進一步加強合作,拓寬經營市場。
創業難,守業更難。黃河人成功在國際市場上開辟出一片疆土,然而尾大不掉,這片市場能守得住、經營好嗎?
為了守住黃河品牌,經營好散布全球的項目市場,黃河設計推出“屬地經營”管理模式,在海外建立站點,將零星分布的項目通過站點與總公司緊密相連,形成以總公司為中心的管理網絡。目前,黃河設計在厄瓜多爾設立了海外第一個分公司,建立起赤道幾內亞辦事處和幾內亞辦事處,綜合協調處理各國項目建設事宜。公司與項目之間建立遠程支持系統,采取智能化手段解決救援指揮、應急處理、文件傳輸等問題。各項目規范管理,采用經營、生產月報制和通報例會制,實行考勤簽到并在年終落實獎懲,充分調動員工工作積極性。編制公司西語、法語、英語宣傳冊,制作西班牙語網頁并上線運行,通過互聯網開展全方位宣傳。在海外會晤多國總統,邀請幾內亞總統顧問、赤道幾內亞顧問和能礦部長、厄瓜多爾電力部部長、南蘇丹大壩電力部長等政府要員到公司考察,向業主展示公司雄厚的工程咨詢、設計實力,提高了“黃河設計”的品牌影響,為市場開拓奠定了基礎。
黃河設計以差異化服務參與市場競爭,充分發揮中國企業技術專業、反應迅速、服務靈活、吃苦耐勞的特點,為多個國家的工程建設提供優質服務,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逆流而上。
考驗無處不在
風云變幻的國際市場左右著公司的命運,而在項目一線,惡劣的自然環境時刻考驗著每一位員工的生存能力。
黃河設計國際建設項目多位于發展中國家,環境惡劣、物資貧乏、疾病肆虐。2014年,幾內亞凱樂塔水電站正值建設的關鍵時期,西非爆發了埃博拉病毒疫情;2016年4月16日,CCS水電站建設正如火如荼,厄瓜多爾發生7.8級強烈地震......自然災害、土匪流寇、蛇蟒毒蟲,無處不在的威脅讓設計人員膽戰心驚。
“他鄉異域,游戲規則迥異,需靈活應對之;暴雨任性、蚊蟲蛇蝎猖狂,是熱帶雨林給的驚喜;瘧疾傷寒一應惡疾,死去活來之下,又多變成口中打趣;荷槍實彈的隨身護衛,為何反使人不安?比起,觸不到的親人和家里,這都不算什么。”這是黃河設計國際院潘月的一首詩,字里行間中描述了國際工程項目建設者的心路歷程。讀起來,頗為心酸。
為了應對各種風險,確保一線員工的生命安全,黃河設計修訂頒布了《國際項目應急預案》。預案明確了前方突發事件的等級,事件發生后,項目負責人第一時間上報對應部門,啟動應急響應機制,及時處理突發事件。在部分政治動蕩、戰亂頻繁的地區,該公司與當地政府及大使館緊密聯系,建立完善的國內國際協調配合機制,組織憲兵守衛項目部,保障建設人員的生命財產安全,同時對每一位駐外人員進行安全教育培訓,提升防范化解風險的應急能力。
雖然應急制度十分完備,但沒有人希望應急機制啟動,因為那將預示著大風波。
2014年4月,埃博拉病毒在非洲瘋狂肆虐,為確保現場設代人員的生命安全,黃河設計駐幾內亞項目部緊急啟動了“幾內亞地區埃博拉疫情黃色預警”,時任公司副總經理許人任總指揮,發布了《埃博拉疫情預防事項》,提出了嚴格的防控措施,要求公司員工避免與病人的血液、體液、分泌物和排泄物接觸,及時對病人的分泌物和排泄物清理消毒,若和病人有親密接觸或疑似病例,需立即隔離,進行三周監測。同時公司要求設代人員嚴格遵守行為準則,面對疫情保持高度警惕,嚴禁外出用餐,保證個人衛生,出現不適及時反應并接受隔離治療。據當時現場設代人員回憶,雖然疫區距離工地現場較遠,但項目部仍采取了嚴格的防范措施,在70千米進場路上設立了4個檢疫點,每過1個檢疫點都要嚴格檢查,并洗手除菌。“當時大家都笑談,到工地后手都洗脫皮了”,現場設代人員回憶說。埃博拉病毒的死亡率極高,但在公司的嚴密防控和現場人員的積極配合下,駐非洲設代人員最終打贏了這場疫情攻堅戰。
危險不僅來自大自然,也同樣來自人類。為了應對當地土匪流寇的威脅,凱樂塔水電工程項目部里執行著一條“三不一等待”規則,即員工遇到土匪時不抵抗,不爭執,不逃跑,等待救援。連最不會說外語的工人都必須熟練地用當地語講出:“我是一個中國人,我是來幫你們建設水電站的。”以此在關鍵時刻化險為夷。
戰勝了疾病、災害和土匪威脅,勘測設計人員還要應對野外作業的艱辛。水電站壩址通常處于人跡罕至的荒野,并且多數沒有道路,設計人員想要考察壩址往往要翻山越嶺徒步幾十千米,沿途灌木和草從有1人多高,一不留神掉了隊,便很有可能迷路。在天氣炎熱的非洲,除了“熱情”的蟲蟻外,水也是一大問題。通常水攜帶多了負重太大影響行進,而帶少了又不能滿足勘測人員的飲水需求。在坦桑尼亞水電站考察過程中,由于當地向導對距離判斷失誤,致使考察隊沒有攜帶足量的飲用水,炎炎烈日下隊員一度脫水,情況十分危急,最終隊員們相互扶持咬緊牙關才堅持走回營地。
如果把建設國際工程的旅途當成一項美差的話,那么,就大錯特錯了。除了需要倒時差,長途的奔波也使得工程師們精疲力竭。在凱樂塔工程建設過程中,從中國飛往幾內亞, 需要途經巴黎或摩洛哥再轉機到幾內亞,即便路途順利也需耗時近30多個小時,拉美亦如此。“有一次去牙買加參加會議,時間非常緊張。飛往牙買加需要經過巴拿馬或美國, 美國簽證非常難辦,最終經過風險分析后我們決定走巴拿馬。經過31個小時候的長途奔波,飛機終于抵達巴拿馬,但由于中國沒有和巴拿馬建交,公司人員一下飛機就被巴拿馬移民局扣下關進了‘小黑屋’,經過10個多小時的周旋才最終登上飛往牙買加的飛機,”黃河設計國際院技術二部主任邵穎談起牙買加項目建設時說道。
黃河人譜寫中國贊歌
在國際市場做設計,標準規范的應用是首要問題。
非洲國家建設采用的標準一般為歐美標準,在這種情況下,黃河設計便需要“入鄉隨俗”,依照歐美標準開展設計工作。工程師們對中國標準輕車熟路,可一旦換了標準,整個設計工作就“變了天”。中國標準與非洲及南美洲國家慣用的歐美標準雖然在原理上是共通的,但在編制方式、參數選取、公式應用等方面卻截然不同。另外,由于歐美發達國家水電站建設多集中在20世紀八九十年代,規范在后來的發展過程中幾經補充,不同文獻資料間內容相互嵌套,構架體系較為散亂。
中國規范的不適用撼動了整個設計工作的“根基”,這對設計人員的工作能力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工程師們不得不摒棄腦海中固有的設計模式,從零開始學習和應用歐美規范,每一個工程設計成果背后,都是浩如煙海的文獻資料和工程師們無數個不眠之夜。
工程設計過程中標準規范的碰撞,也是黃河設計嘗試將中國標準“走出去”的過程。黃河設計的工程師們在歐美標準的大框架下創造性地加入中國元素,使設計成果更合理和實用,進一步提升中國在全球產業鏈和價值鏈的地位。
在引水管道的設計過程中,黃河設計按照中國的設計標準和習慣,將引水管道設計為外包混凝土鋼管,以抵抗晝夜溫差產生的溫度應力,該設計方案在西方公司的質疑聲中得到了幾內亞大項目辦的高度認可,證明了中國規范的科學性與實用性。
一波剛平,一波又起。凱樂塔水電站進水口攔污柵軌道的設計上,黃河設計與法國咨詢公司再次發生了意見分歧。雖然黃河設計多次在技術可行性上向法國公司解釋,并將中國三峽、小浪底及在建的云南紅河攔污柵等垂直軌道應用案例擺在了法國人面前,但習慣為攔污柵設計傾斜軌道的法國咨詢公司依然無法理解垂直軌道的工作原理。蒼白的解釋已經沒有說服力,黃河設計靈光乍現,產生了將攔污柵攔截污物的全過程制作成三維動畫的構想。成果很快出爐,生動形象的演示使攔污柵垂直軌道的工作原理一目了然,法國咨詢公司當即拍板,中國方案再次得到認可。
標準差異貫穿設計工作的始終,語言常常成為工作中的一大障礙。目前,黃河設計承攬的海外項目多在西語、法語、阿拉伯語等小語種國家,公司技術人員與業主方及咨詢公司交流通常需要通過翻譯。語言類專業出身的翻譯們對待日常交流用語的翻譯得心應手,但遇到工程專業問題,時常無法用專業術語表述,這中間就鬧出不少笑話來,甚至影響到工程方案的實施。
在幾內亞項目建設的過程中,黃河設計的方案送交咨詢公司審核后,技術上已經不存在問題,但方案卻三番五次被否決。設計人員百思不得其解,多方查找原因,最終發現翻譯人員向咨詢公司做出的解釋與工程師圖紙上表達的內容有出入,將“水泥高壓灌漿”翻譯為“打吊針”,審查人員一頭霧水,怎么也想不通石頭和混凝土為什么需要“打吊針”。最終經過詳細解釋,審查人員才明白,工程師的設計意圖是采取水泥灌漿的措施,來提高壩基巖石的完整性、強度及抗滲性能。明白了工程師們的確切意圖,審查人員才最終“放行”。
凱樂塔及蘇阿皮蒂水電站的項目經理陳興亮告訴記者,由于幾內亞歷史上是法國殖民國家,兩國文化較為一致,因此法國公司向來在幾內亞發展地如魚得水,而中國不同。在幾內亞當地,村民封堵路口禁止外地人通行的現象時有發生,但法國人卻可以獲得特別通行證,因為在他們眼中,法國人為他們修路建橋,擁有卓越的技術能力,是他們尊崇的對象。可中國人卻往往被攔截,他們并不十分認可這些外來的黃種人,一般需要翻譯幾經溝通才肯放行。可隨著一項項帶有中國標記的水電站、橋梁、鐵路等在他們的家園拔地而起,讓他們過上了便捷的生活,中國人逐漸贏得了非洲居民的肯定與尊重,中國技術讓中國人在世界上能夠挺直腰桿說話,民族自豪感也在中國工程師的心中油然而生。
黃河人走出國門,不僅將中國企業推向世界,更將中國技術、中國標準、中國精神、中國文化推向世界,中國人逐漸在國際工程項目建設上占有一席之地,也能拿起指揮棒,譜一曲劃時代的中國贊歌。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黃河設計國際院成立至今,經過近10年的發展,業務已經遍布非洲、亞洲、拉美及歐洲的20多個國家,涵蓋了水利水電、輸變電與城網改造、公路橋梁、市政水務、工民建及新能源等多個領域,并在厄瓜多爾、蘇丹、赤道幾內亞等國設立了分公司或辦事處,市場已經遍布全球。
回想起黃河設計國際業務近十年的海外之路,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張金良說:“創業艱難百戰多。黃河設計國際業務的成長進步,得益于國家大力實施‘走出去’和‘一帶一路’戰略”帶來的良好機遇,得益于公司60年發展積淀的綜合技術實力,更得益于黃河設計人吃苦耐勞、堅韌不拔、誠信服務的精神品質。這是黃河設計獨特的文化基因,也是我們戰勝一切艱難險阻的寶貴財富。”
目前,黃河設計擁有一支強大的技術保障團隊,持有商務部對外承包工程資格、住建部工程設計綜合甲級、國家發改委工程咨詢甲級等多項行業頂級資質,并通過質量、環境、職業健康安全管理三大國際標準體系認證,是商務部指定援外勘測設計單位、中國對外承包工程商會會員單位、中國國際工程咨詢協會常務理事單位、中國服務貿易協會副理事長單位,業務能力和服務水平受到商務部、外交部、發改委、住建部等政府機關的高度肯定。
黃河設計國際業務發展至今,年輕羸弱的身軀經受住了國際市場的狂風暴雨,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脫穎而出。黃河人探索世界的腳步從蹣跚到鏗鏘,星星之火漸成燎原之勢。如今,“黃河設計”已遍布世界,黃河精神從中華福地流向了尼羅河、亞馬孫河、孔庫雷河,中國技術成果與亞洲、非洲、美洲、歐洲人民共同分享,“一帶一路”上,黃河人獨有的凱歌已經歌聲嘹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