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黃河設計公司水生態與景觀藝術設計院職工17人;2017年,148人。
2007年,該院年合同額800萬元;2016年,近1億元。
從10年前黃河設計公司的"小不點"發展到如今的重要院所,從10年前的被幫扶、被照顧到如今成為公司重要的經濟增長點,從10年前的名不見經傳發展到如今譽滿大河上下、流域內外,黃河設計公司水生態與景觀藝術設計院(以下簡稱生態院),用了怎樣的魔法,實現這樣的跨越發展?
生存還是毀滅?質量為基樹品牌
2008年,昆明市。
在玉帶河-篆塘河治理項目的一次設計方案匯報會上,生態院項目設計總工周風華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壓力。作為云南滇池治理工程的重要項目之一,這是生態院2007年9月成立后通過招投標接手的第一個項目。
令周風華萬萬沒想到的是,這個項目竟然如此棘手:"玉帶河-篆塘河的水文情況相當復雜,它的上游是盤龍江,盤龍江上游有松花壩水庫;而玉帶河治理段的中下游又分出西壩河、永昌河兩條支流,最終通過大觀河注入滇池草海。要想治理好它,就必須把其他4條河流和水庫的水文情況都搞清楚。"
同時,短短3千米的河道,暗涵河段長達2.29千米,大部分河段都在老城區的地下暗涵里流動,僅僅要弄明白這段河道里有多少個進出水口,就十分困難。為了將水文情況探測清楚,他們費盡周折專門找到當地的一個地下管線探測辦公室,從他們手中購買了一份地下管線的資料。但是這份資料上,各種水、氣、電、通訊等管線錯綜復雜,并沒有標注清楚。最后,他們只好自己重新探測,確認了40多個排污、分水口門,克服了這些前期困難,初步設計方案一出來就獲得了審查專家的認可。
正當一切將豁然開朗的時候,周風華在這次匯報會上卻遇到了突發情況。因為這條河整體貫穿老城區,河道兩邊寸土寸金,拆遷困難。業主方認為設計方擋墻設計得太保守,要求生態院修改設計,把設計中4米多高的擋墻,底寬由3米多改為1.2米,否則就要更改設計單位。
如果按業主方要求修改,根據計算,擋墻必定不穩定,是安全隱患。
周風華冒著項目被撤銷的危險,毅然對業主方說明:"我們的設計考慮了工程的質量和安全問題,你們可以審核我們的數據和設計,但是涉及安全問題,絕不能隨意更改。即使要更換設計單位,在找到新的設計單位之前,為了工程進度,我們還是會按照設計流程幫你們繼續推進工程。"
周風華的堅持得到了生態院以及黃河設計公司領導的支持。最終,通過溝通,曉以利害,業主方也認可了這個設計方案。
讓她頗為自豪的是,有一次在幾家不同設計單位的共同匯報會上,業主方點名贊揚他們的設計方案。"只有這樣,我們生態院的品牌才能在全國各地樹立起來。"談到這次經歷,她感到由衷的欣慰。
風起于青萍之末。2006年水利部出臺《關于加強城市水利工作的通知》,城市水利建設開始成為中國水利建設重點之一。加之為辦好2008年奧運會,北京市展開了多項環境整治工程,由此打開了國內水環境、水生態治理市場的大門,城市生態水利建設漸漸為各大城市所重視。
黃河設計公司正是敏感地注意到這一方向性的變化,于2007年9月,在公司下屬的城市生態水利中心(簡稱生態中心)的基礎上成立了城市生態水利規劃設計研究院,先人一步搶占城市生態水利市場。此前,鄭東新區的國際化規劃、高標準建設,已經讓生態中心在鄭東新區水系建設中一展身手,可以說生態院因時而生。
城市生態水利怎么建,規范標準是什么,當時還處在探索階段。對大多是水利專業出身的生態院的領導班子來說,第一想法是保證工程質量,這是立足市場的基礎,也是塑造品牌的必然之路。
生態院院長胡建華在談到單位的發展時說:"工程質量凌駕于其他因素之上,設計總工在項目流程監管時,院里要求他們必須嚴格按照生產管理三體系(質量環境與職業健康安全管理體系)的標準工作。如果要修改設計方案,一定要嚴格按照程序上報負責人和院里進行研究批準后才能進行。"
為加強內部管理,2008年,生態院在黃河設計公司《生產管理辦法》基礎之上制定了生態院的《生產管理實施細則》,規定了院長、項目設總、主設人、設計人等四級生產組織管理體系,著力加強技術審查和質量管理,確保項目質量,后來又制定了《質量管理實施細則》進行嚴格的質量獎懲。
2011年,生態院又頒布了《<生產管理實施細則>補充規定》,2014年又制定《關于加強生產管理責任落實的辦法》。詳細規定了院項目負責人、項目分管總工、專業分管總工的各項具體工作流程,確定院領導班子和總工班子要帶頭做項目分管責任人,并將其職責劃分清楚。帶頭沖鋒在前的胡建華說:"只有保證規劃設計質量,才能讓業主方對我們放心,進而打開當地市場,樹立我們的品牌。"
以質量引領方向,用服務打開市場。
生態院在工作時特別注重同業主方的溝通,贏得業主方的信任,用自己優質的服務,打開各地的市場。周風華說:"我們的項目設計代表,經常親自在項目工地上同施工單位同吃同住,便于隨時隨地解決項目中的問題。"
生態院服務過的業主方,有新項目時都愿意再次找生態院進行合作。在西寧,繼北川河生態綜合治理項目之后,當地業主方又主動找到生態院,把湟水河城區段水生態綜合治理項目交給生態院承擔;在寧夏,生態院在吳忠市就承接了黃河城區段綜合治理工程、黃河文化園等多個工程;在河南,鄭東新區和開封、許昌等地的項目設計也紛紛由生態院連續接手......
就在結束采訪的時候,胡建華收到了一個好消息,他們最終中標了三門峽城市生態水系規劃項目。"這是業主方對我們的充分認可。"說著,他又和寧夏的業主方打起電話,溝通安排著明天去銀川的行程。
求人還是靠己?讓技術迎風起飛
2008年,烏海市。
剛下車的戴翠琴,忽然有一種置身西北邊陲的感覺。
"那個時候的烏海,車少人少,樓房也少,大西北的荒涼撲面而來。"作為烏海市卡布其溝一期綜合治理項目的設計代表,小戴在烏海一待就是幾個月。此后幾年間,她頻繁往來于鄭州與烏海之間,見證了烏海市的發展變遷。
"烏海市的項目是我們發展的一個分水嶺,烏海市項目之后,由于理念和技術得到了業主方的高度認可,從而打開了周邊的市場,接下來幾年里僅烏海市就陸續交給我們好幾個項目,再也不需要公司為我們找活兒干了?,F在我們開始有些發愁,這么多項目,要怎樣加班加點兒才能干完啊。"說這話時,小戴看起來還真有點"發愁"。
2012年,十八大上,中央做出"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決策,生態文明建設作為"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的一部分,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各地的生態文明建設工程如雨后春筍般涌現。處在這個生態建設的風口,生態院開始展翅翱翔。
其實真正讓生態院的技術和理念得到升華的,是鄭東新區水系規劃設計。
"鄭東新區整體規劃是國際化的,理念尤為先進。在CBD中心建設一個如意狀的湖,聽起來十分炫酷,但如果湖中的水質得不到保障,那就是一潭死水,成為整個設計中的敗筆。"生態院副院長蔡明談到如意湖時說。
黃河設計公司為此提出了建設人工濕地來凈化湖內水質的方案。當時剛剛博士畢業的蔡明正好想在社會上實踐自己的理念,鄭東新區CBD如意湖設計成為檢驗他所學知識的試金石。"接手項目后,經過考察和研究,我們提出3點措施:第一是在水下用人工填料,來改善水質;第二是河道、河底生態化治理,土工膜防滲,上面覆蓋種植土、鵝卵石、魚槽,為動植物構建棲息地;第三是流水不腐戶樞不蠹,在湖底加了24臺水泵,以保證水的不斷流動。"在岸上,他們則在鄭東新區CBD規劃一處城市濕地,采用人工濕地生態系統凈化水質,與如意湖水形成生態循環。
現在,該工程已被命名為全國節水教育示范基地、河南省節水教育示范基地、鄭州市科普教育基地和鄭州市中小學校外教育基地。當時設計建設人工濕地時,有人對在寸土寸金的城市核心區留出一大片地建濕地很不理解甚至反對,但經過十幾年的運行,現在很多人都慶幸留有這塊地,有些人甚至還說當時留的濕地面積小了,這是人們認識論上發生變化后的正常反應,也是對當時設計者前瞻設計理念的肯定和贊許。
"已建成的CBD人工濕地只能算是1.0版本,此后我們還要對東區濕地進行不斷地維護和改進,應用新的先進的水污染生物防治技術,使它更加生態化、景觀化,讓大家把這里當成一個公園來游玩。"蔡明興致勃勃地說。
這種超前的理念,源于生態院對先進理念和核心技術的高度重視、超前儲備。
2007年9月,生態院剛剛成立,就于同年10月申請成立了河南省城市水資源環境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加強相關研究,增強技術儲備。如應用水環境動力模型,可以模擬人工河湖的水動力、水環境,修正河道湖泊規劃設計;這項技術對鄭州龍湖的規劃設計發揮了重要作用,調整了龍湖設計輪廓和形態,規避了龍湖回水灣過多可能造成的水質惡化,保證水流盡最大可能流動起來。蔡明領銜開展的黑臭水體治理研究,也是目前全面推進河長制需要重點解決的環境問題。
為提高生產技術水平,推動科技進步與創新,提高生產工作效率,生態院自籌資金,在院里專門設立自立科研項目,員工結合生產申報項目,以生產需求為先導,以科研帶動生產。從2013年開始,每兩年一次。2015年,又通過了《生態院自立科研項目管理辦法》進行規范管理。2013年和2015年,分別遴選出7個和11個科研項目,有些科研成果已經在實際工作中帶來效果,如工程所引進的三維配筋模型,大大增加設計圖設計、審查效率。
近年來,生態院取得發明專利和實用新型專利30余項,編寫生態水利和景觀方面的專著5部,獲科技成果獎勵30余次,為全面提升生態院核心競爭力奠定了基礎。
正是憑借著這些超前的理念和技術儲備,生態院成為科技驅動型企業,在新生的市場中如魚得水,成為城市水利建設的一支領軍隊伍。
效率還是公平?以人為本強管理
管理學大師湯姆?彼得斯說:"管理的本質就是激勵員工。"
除了在科研上激勵職工創新,生態院還從收入分配入手加強規范管理,激勵調動職工的積極性。
2014年,生態院頒布了《生態院員工獎勵辦法》。辦法通過模擬內部產值,算出一個員工一年的生產產值,根據產值發放獎金,員工收入的70%由此決定;另外30%,則由生態院各專業所根據工程的具體情況綜合考慮,以切實讓員工們的付出都有所回報。
"我們既要堅持效率優先,充分調動大家的積極性;也要兼顧公平,充分考慮到不同專業人員的貢獻。"對此辦法胡建華解釋說。
"我們現在每個月的工作月報表格很詳細,由所長親自審核,最后在項目結算的時候還要有項目負責人親自查看,以確保我們的收入能夠按勞分配。"小戴說。
脫胎于傳統的水利設計院,生態院景觀設計方面人才是弱于水利工程設計人才,這些人才有時候需要在社會上聘用,為了留住這些聘用的人才,生態院實行在職與聘用人員同工同酬,獎金分配一個標準。
"大約從2012年開始,我的收入就和正式員工一個水平了,是真正的同工同酬。"項目設計總工何志印說。何志印,景觀設計專業出身,是2007年生態院剛成立就簽訂的聘用人員,和自己當年那些在社會上闖蕩的同學相比,他的收入如今也完全拿得出手。
生產任務異常繁重,加班加點成為常態,生態院以收入分配為抓手,注重人文關懷,積極構建以人為本的企業文化建設,提升職工的幸福指數和單位的向心力。如為確保員工能在出差的時候安心工作,生態院還積極關心員工的生活,幫忙照顧員工的家人,用溫情的管理讓他們感受到大家庭的溫暖,形成講和諧、促發展、比貢獻的良好局面。忙生產,也不忘黨的建設,加強廉政建設,生態院黨團組織分別獲得黃委優秀基層黨組織、黃委青年文明號等榮譽稱號。
以民為本,本固流長。輕裝上路的生態院在國家生態發展的大環境之下展翅翱翔,日漸發展壯大。
捆綁還是融合?綜合發展搏"紅海"
2017年4月,許昌。
水利部通過許昌市全國水生態文明試點城市驗收工作,許昌成為全國首個獲得此稱號的地級市。
而許昌市的兩條重要河流清??河、飲馬河的規劃設計,都由生態院來承擔。這個項目對于生態院而言具有特別的意義,他們以前所經手的每個項目都是"專項",而這個項目包含有河湖治理、水系連通、景觀改造、引水灌溉、城市污水處理等各方面,是一個綜合體,合同總額前后相加達到1億元以上,是生態院建院以來承擔的最大的一個項目。
胡建華向我們透露了生態院能產生跨越式發展的"秘訣"。"一是黃河設計公司綜合實力強,河湖綜合生態治理能夠獨立完成;二是水環境治理方面的技術和人才,處于行業領先地位;三是理念好、服務好,保證設計方案質量,同業主方始終保持著良好關系。"
鄭東新區水系規劃設計項目、烏海市生態治理工程、許昌市水生態文明城市建設......,一個個項目的完成,展現了生態院的綜合實力,也轉變著他們的工作理念。
周風華也早就改變了自己的想法:"以前總想做大工程,有成就感;現在回過頭想想,發現城市里的小河小溝小湖的治理,都是民生工程,更與老百姓生活息息相關。有一次,在烏海坐出租車,司機師傅對政府治理甘德爾河大加贊賞,說過去的干溝子現在美得很,晚上河邊人多得很。"作為設計方,她突然有一種自豪感,深深感到自己的工作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
如今,每個生態院的員工都覺得自己的工作十分有意義,工作時也就特別有動力,生態和民生的理念,已經融入到了他們的血脈之中,展現在設計的方方面面。
2015年4月2日,國務院印發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水十條);2016年年底,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全面推行河長制的意見》,河長制在全國全面推開。隨后,一大批涉及水資源保護、水域岸線管理、水污染防治、水環境治理的水生態綜合治理項目集中涌現,在全國各個城市遍地開花。
另一方面,在生態景觀設計上生態院和國內外一些市場上的景觀園林設計公司還有一定差距,生態業務鏈條還不盡完善,大項目、綜合性項目少,總承包項目人力物力不足,發展進入瓶頸期。
2017年3月份,為加強生態院的實力,黃河設計公司決定將工程院的水道部、市政部統一劃歸生態院管理,生態院名稱也改為水生態與景觀藝術設計院,下轄生產經營管理部、規劃所、景觀所、工程一所、工程二所、市政所等6個部門,正式職工達到148人。這意味著生態院以后所作城市水利項目將更加綜合,城市供水、污水處理、河湖治理等各種項目都可以設計,形成了一個完整的生態業務鏈條。
改革由此邁出了堅實的一步,但是隨著社會發展,人們對生態的需求將進一步提高,生態城市的規劃設計,不僅要符合一個城市的綜合需求,同時也更注重城市生態環境建設,水環境的改善,將景觀設計提升到藝術層次,為市民提供更好的居住環境,讓市民能切切實實地感受到生態建設給自己帶來的好處。同時,水生態文明建設市場已經由"藍海"變成"紅海",下一步如何加快發展,實現"1+1>2"效應,是擺在新生態院面前的又一個問題。
"新生態院的綜合性使我們有了更強的競爭力,而先進的生態理念是我們最核心的競爭力,生態是我們設計理念中最重要的部分,下一步我們要融合發展,完善規范生態業務鏈條,提高項目的科技含量和景觀藝術水平,使工程設計不僅符合國家的生態引領政策,還要符合地方發展思路和民眾需求,特別是還要提升到藝術的層次、文化的高度。"胡建華說。
新西蘭登山家埃德蒙?希拉里征服過世界上所有的高山,當別人問他為什么要不停地登山時,他說:"因為山,就在那里。"
從為生存而戰到如今各地市場項目的供不應求,從依靠公司獲取訂單到如今各地業主方的主動邀請,從做好一個個小項目到如今各大城市水生態的綜合治理,生態院用10年的不懈努力和規范管理,走出了屬于自己的一條獨特的發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