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0日9時,隨著小浪底水庫下泄流量壓減至600立方米每秒,水位回蓄至220.54米,標志著2025年黃河調水調沙水庫調度順利結束。通過各方共同努力,本次調水調沙實現了抗旱保供、騰庫迎汛、水庫排沙、生態補水等多目標共贏。這份亮眼的2025年黃河調水調沙成績單,是所有奮戰在治黃一線、堅守崗位的治黃工作者的責任與擔當,其中也凝結著黃河設計院調水調沙項目組全體成員的心血、汗水與智慧,正是他們憑借深厚的專業積累和反復的技術論證,精心繪制了這場“大考”的“作戰圖”,為最終的成功奠定了堅實的技術基石。
未雨綢繆:基于數學模型的方案博弈與優化
黃河設計院作為黃河防汛的核心技術支撐單位,始終將守護母親河的責任扛在肩上,自2002年起便一直全力參與黃河調水調沙工作,積累了豐富的資料和寶貴的經驗。今年新年伊始,黃河設計院積極響應黃委水旱災害防御工作要求,提前部署安排各項工作,規劃院抽調精兵強將成立了2025年黃河調水調沙預案編制項目組,制訂詳細的工作計劃,扎實推進預案編制工作。3月份以來,項目組在總結以往經驗的基礎上,深入分析洪水演進、水庫排沙以及河道沖淤變化規律,面對復雜多變的來水來沙形勢,不斷優化調整水庫調度方案,采用自主研發的水庫—河道水沙耦合數學模型對不同方案下水庫排沙和河道沖淤效果進行模擬預測,提出了扎實可靠的技術成果。預案編制期間,項目組累計調算了50余個水庫調度方案,多次參加黃委防御局組織的預案成果專題座談會,與各方領導和專家反復切磋,最終確定了科學、安全、高效的調水調沙方案,為《2025年黃河調水調沙預案》的成功印發和調水調沙的順利開展奠定了堅實的技術基礎。
枕戈待旦:基于實時數據的滾動更新與調算
6月23日9時,調水調沙指令下達,標志著這場與水沙競速的“硬仗”正式打響。項目組全體成員仿佛上了發條,進入24小時待命的高強度工作狀態。他們全面啟用并充分發揮預報調度一體化平臺的潛力,利用實時傳輸的雨情、水情、沙情數據,結合精細化的水文氣象預報,爭分奪秒地滾動調算調水調沙調度方案單,密切跟蹤分析水庫水沙演進及排沙情況,緊盯黃河下游大流量過程的一舉一動。每一次水位的變化、每一次流量的調整都牽動著他們的神經。黃委防汛會商會上,項目組基于當前來水及水庫調度情況,結合實測資料分析和理論研究,提出了具有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技術建議,為科學制訂水庫調度方案提供了重要的技術支撐。調水調沙期間,項目組累計編制了18份黃河汛情及水庫調度方案單,參加了8次黃委防汛會商會。這些數字背后,是加班到深夜的見證,是對精準無誤的不懈追求。
攻堅克難:厘米級精準對接背后的“鋼絲”操作
本次調水調沙調度,如何實現三門峽水庫到小浪底水庫水位的精準對接,是項目組面臨的一項關鍵技術挑戰。對接水位越低,對異重流的形成和排沙越有利,但對接水位過低,會影響水庫運行安全及后期供水安全。7月2日至5日,在三門峽、小浪底水庫對接的關鍵期,項目組派專人駐守在黃委防御局集中辦公,根據小浪底水位蓄量變化及時動態調整三門峽、小浪底水庫出庫流量,如同在鋼絲上跳舞,力求精準無誤。為探究庫區支流攔門沙坎變化對水庫調度的影響,項目組還派出了由水文、泥沙和測繪等多專業技術人員組成的外業查勘工作小組。專業技術人員不畏酷暑,頂著烈日,奔赴小浪底水庫支流畛水河河口,對攔門沙坎的變化情況進行實地觀測。汗水濕透了衣背,蚊蟲叮咬也顧不上拍打,他們頂著高溫,通過無人機航測攔門沙坎地形,獲取了第一手、最真實的數據,并及時反饋給內業方案調算組。內外業的緊密聯動,有力支撐了調度方案的制訂、防汛會商的決策。7月4日零時,三門峽水庫泄放的大流量過程到達小浪底壩前,此時小浪底庫水位為216.99米,三門峽、小浪底水庫對接水位與預案設定的217米僅相差1厘米,實現了流量和水位的精準對接,有力支撐了調水調沙的調度。這1厘米的精準對接,不僅極大優化了水庫的排沙效率,更是項目組精益求精、追求極致態度的最好體現。
當前,黃河已經進入主汛期,新的挑戰仍在繼續。項目組沒有絲毫松懈,他們嚴格遵守防汛值班紀律,持續跟蹤黃河水情變化,積極總結本次調水調沙的寶貴經驗,按照黃委統一部署和要求,全力以赴做好流域洪水防御和汛期調水調沙工作。這群奮斗在黃河治理與保護一線的技術人員,將繼續堅守在崗位上,為黃河安瀾及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貢獻智慧與力量。